第175章 往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扫过这片略显平坦的山坡。不由的皱眉问道:“你的那几个师兄师弟呢?怎么,他们不用练功的吗?如此懈怠,贪玩,又如何成得大器?”

    张松溪低头道:“回禀师父,徒儿们不敢懈怠贪玩。更不敢违师父教诲。宋大哥言道,要习的师父无上妙法,需遵从师父所教歌诀曰:吾人学剑,习练功纯,自能入妙。神手其神,翻天兮惊飞鸟,滚地兮不沾尘。一击之间,恍若轻风不见剑,万变之中,但见剑光不见人。但要达到此等妙境,必须日夜勤练不辍,弟子等人又焉敢懈怠偷懒乎?宋大哥他们正在后山绝壁间,勤练轻功身法。”

    张三丰捋须欣慰的点了点头,一脸赞许的道:“嗯,你们兄弟有这种觉悟。为师也是倍感欣慰。那你五弟翠山呢?这小家伙身有残疾。难道他也跟着远桥他们去疯去了?”

    张松溪恭声道:“回师父的话,五弟虽然腿有残疾,却自强不息。五弟言道,各位兄长都勤练不辍,岂独留翠山一人耳?独因翠山,腿有残疾,而得懈怠乎?”

    张三丰点头,面露欣慰之色。低头对身边的殷小毛道:“你各位兄长都勤奋有加。你可不能落于人后啊。”

    那殷小毛涨红了脸。嗫嚅了半天。方从口中勉强挤出一句话:“是,师父。徒儿......徒儿一定遵从师父教诲。”

    这一年是明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

    现在张三丰刚刚入武当山九龙山下结庵而居不多久。那时候还是一座茅庵,而并不是石头所垒的张爷庙。

    在公元一三七二年,收道士邱玄清(又名邱元清)为记名弟子,现在正在武当山上,督建五龙宫。

    殷梨亭上山之时,来自江南泾县俞家的二哥俞莲舟,也是同为江南人的三哥俞岱岩,五哥张翠山, 还有来自安徽徽州府,(即现在安徽歙县人)的大师哥宋远桥。都是他的师兄。

    不过,张翠山与张松溪二侠入门最早,已得张三丰【太极行功十三势】真传。宋远桥与俞莲舟皆是带艺投师。

    宋远桥所习为【太极拳三十七式】,亦名【三世七】。而又名【长拳】。传自于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宋远桥,已是第十四代。

    而二侠俞莲舟所学,名曰【先天拳】,也称【长拳】。传自于唐代李道子。李道子是江南安庆人。居武当南岩观。因第食麦麸故人称【麸子李】。见人不语他唯说【大造化】三字。

    宋远桥与俞莲舟兄弟第一次上,湖广襄阳均州府武当山,见一道人蓬首垢面,呼俞莲舟曰:“徒再孙焉往?”

    当时,俞莲舟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见那道人如此称呼他。顿时大怒道:“汝系何人?无理如此!我观汝,一掌必死。”

    后来二人交手,莲舟怒进步,连拥带锤,但未近身,道人飞出十余丈,于空落下与屹立无损。

    俞莲舟谓道人曰:“汝总用过功夫,不然敌我者鲜矣。”

    道人曰:“汝与俞清慧,俞一诚相识否?”

    莲舟悚然曰:“此皆余上祖之名也。原来是我祖师。”忙急跪见礼。

    俞莲舟至此得李道子【先天功】真传。自此无敌,并得全体大用矣。

    口诀如下:

    无形无相,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翻海,尽性立命。

    ( 摘自宋远桥记。此乃真实,非作者杜撰也。)

    闲言表过,言归正传。

    原本按照入门先后顺序,张松溪是大师兄的。

    但张松溪与张翠山年纪比宋远桥二人还小。他们便推让谦逊恭和的宋远桥,做了大师兄,俞莲舟为二师兄,俞岱岩也比张松溪,张翠山二人年纪大一些。便当仁不让的成了三师兄。张松溪屈居第四,张翠山变成了老五。

    而在这个时候,七侠莫声谷还没有上山拜师学艺。

    张三丰带着张松溪与殷梨亭,(不过,现在他叫殷小毛。)来到了九龙山后面一座险峻的山峰间。

    殷小毛刚一进入这座山峰之间,便见到,险峻的山崖峭壁间,有几道身影在飞纵来去。只看得他眼花缭乱,目眩神迷。

    也在这一刻,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刻苦的练好功夫,不负师父的期望。

    张松溪大声喊道:“大哥,二哥,三哥,五弟,师父回来啦!”

    就在他话音刚落。三道人影便不分先后的落到了他们身边。第四个来的也不慢。只比他们慢了那么一瞬间。

    那四人来到张三丰身边,一起躬身行礼:“不肖弟子宋远桥,俞莲舟,俞岱严,张翠山见过师父。见过师弟(师兄)。”

    张三丰点点头。目光满意的扫过四个徒儿,微笑的道:“远桥,莲舟,岱严,翠山,你们很不错。为师即使不在山上,你们自己也如此争气。让师父十分欣慰。”

    他转身伸手牵过身边跟着的小徒弟,殷小毛,微笑道:“远桥,这个是你们刚刚入门的小师弟。他姓殷,小名叫小毛。你们以后要好好照顾这个小师弟。但他的名字和你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