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火器运输(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声,缓缓说道:“承恩,你有所不知,秦良玉的军队是以进攻为主,而祖大寿以守城为主。

    进攻所需火力自然要更猛,方能破敌,所以当以秦良玉的部队为重。”

    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试图让王承恩更明白其中的战略考量。

    王承恩似乎仍有些不解,崇祯继续解释道:“何况,祖大寿现如今实际兵力只有六千,给他四千条火器,已经足够多了。

    多了反而浪费,于其他地方不利。”

    崇祯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权衡利弊后的沉稳,他目光灼灼地看着王承恩,希望他能理解自己的安排。

    王承恩听后,恍然大悟,他连拍自己的额头,脸上露出懊恼的神情。

    连忙点头说道:“奴婢糊涂了,陛下圣明。祖大寿他妹夫吴襄出了名的吃空饷。

    这祖大寿的兵力实数,怕是水分不少,照这样看来,还不如不给算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撇着嘴,眼神中流露出对吴襄吃空饷行为的不屑。

    崇祯听了王承恩的话,先是一愣,随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靠在龙椅上,身体微微后仰,笑声在宫殿中回荡:“哈哈哈,承恩啊,事不能做的太难看。

    毕竟祖大寿在大凌河城,还是要给一些东西的。

    若一点不给,军心不稳,于朕的大局不利。”

    崇祯边笑边摇头,眼中有着对复杂局势的无奈。

    随即,崇祯坐直身子,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提高声音说道:“这批新火器,至关重要。

    要让孙元化派专人去各地教授运用技法,绝不能让士兵们把燧发枪当烧火棍用。

    这可是一把就要花七两银子,来之不易啊!”

    崇祯眉头紧皱,眼中闪烁着担忧,他深知这些火器对于大明军队的意义。

    如果士兵们不会正确使用,那所有的投入都将白费。

    王承恩赶忙应和道:“陛下说的是,这些个土丘八,大字不识几个,哪里知道东西金贵。

    不派人去教,真怕他们当棍子使。”

    他一边说着,他还一边模仿着士兵拿着枪当棍子挥舞的滑稽动作。

    崇祯看着王承恩的动作,无奈地笑了笑,他站起身来,在大殿中踱步。

    边走边说:“承恩,此事不容小觑,你传朕的旨意给孙元化,让他务必挑选精通火器之人前往。

    教授过程中,要严格要求,确保士兵都能熟练掌握。”

    崇祯停下脚步,转身看向王承恩,眼神中充满了命令的意味。

    王承恩立刻收起笑容,单膝跪地,神色庄重地说道:“老奴遵旨,定将陛下的旨意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孙大人。”

    他低下头,不敢有丝毫懈怠。

    崇祯微微点头,继续说道:“还有,让各地将领务必重视此事,若有士兵懈怠不学,或者将领不配合训练,朕绝不轻饶。”

    崇祯的声音威严而冷酷,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严厉。

    王承恩连忙回答:“陛下放心,老奴这就去传达陛下的旨意,让他们都知道此事的严重性。”

    说完,他便准备退下。

    “造船的银子也给袁可立办了,他们既然这么有干劲,朕也不会拖他们的银子。”

    “是!”

    崇祯看着王承恩离去的背影,又陷入了沉思。

    他走到窗边,望着宫外的天空,喃喃自语道:“希望这一切都能顺利进行,大明的命运,在此一举。”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忧虑交织的复杂情感。

    双手紧紧握拳,仿佛要将大明的未来紧紧抓在手中。

    王承恩回来复命。

    他一路小跑着进入乾清宫,气喘吁吁地说道:“陛下,老奴已将旨意传达给孙元化。

    还有,内承运库的银子已经开始拨给袁大人了,可让战船建造无后顾之忧。”

    王承恩脸上洋溢着完成任务的喜悦。

    崇祯听后,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微微点头:“很好,你办事朕放心。这事要派人盯着点,有什么情况随时来报。”

    崇祯的语气变得温和了一些,但眼神依然严肃。

    “是,陛下。”王承恩再次领命而去。

    崇祯微微点头,眼神望向远方,像是在展望大明军队在各处战无不胜的场景。

    “朕希望这些火器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我大明不再受外敌侵扰。承恩,你派得力的人去安排火器的调配,不得有误。”

    “老奴遵旨。”王承恩领命后,退了下去。

    崇祯独自坐在乾清宫中,眼神依然盯着那份火器清单,心中思绪万千。

    他深知大明如今面临的困境,这些火器的分配只是他战略中的一步。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外的天空,喃喃自语:“大明的江山,朕定要守住。”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决心,那是一种帝王的使命感,让他在这艰难时局中,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