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8章 三省六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于如何组建自己的朝廷班底,其实在我的心中早就有了一套雏形,那就是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五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

    于开皇元年(581年)由隋文帝杨坚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此后经历代修缮,一直到清末。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代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个不同时期,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六部制作为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行政体制,成为后来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其管理体制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人浮于事等问题,基本实现了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改革目标。

    追溯历史,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期(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设立台阁制。

    以“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方式削弱三公权利,代之而来的是“尚书台”,以及六曹机构权利的大大加强。

    这就是后来“三省六部制”的雏形,从而加强了皇权缓和阶级矛盾,为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隋唐确立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设立“五省六曹制”,五省包括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

    其中,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内侍省则是专门的宦官机构,两省较少涉及国家政务;实际的中央行政机关为内史、门下、尚书三省。

    尚书省下设吏、度、支、礼、兵、都官、工六曹。

    唐朝建立之后,效仿隋朝的五省六曹制,设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决策;

    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

    1086年,北宋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

    比如,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农部等,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

    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

    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

    1380年,明朝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

    隋文帝杨坚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

    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

    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