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安陆问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军继续行进,从樊城往东再南下便能进入安陆郡,最后便是西陵。

    一路无话,十天后,大军便到了安陆。

    大军将在这里暂时停留一天,一方面行军疲备,一方面也是因为安陆新设,我要在这里考察下孙权的工作情况。

    自去年打败刘裕主力,收复安陆之后,孙权便一直留在这里。

    从安陆县长,到新设的安陆郡担任太守,孙权已经独当一面了一年半载的时间。

    自安陆之战后,安陆的人口一度锐减,后来又被安置了近四万青壮。

    直到现在,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安陆也逐渐恢复了元气。

    人口的增长,使得周围的农田也渐渐被重新开垦起来,并且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安陆还是那个安陆,但里面的人却换了一茬,显然有些物是人非。

    然而这片土地却好似蕴藏着力量,因为夏湖的缘故,所以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

    土地肥沃,就意味着适合开垦,也因此安陆地界的人口一直很多。

    曾经的江夏郡,治所便一直在安陆、西陵之间来回变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安陆的重要性。

    后来,我将大将军幕府定在了西陵,便将西陵单独划拉了出来。

    整个江夏郡也因此被一分为五:

    北部数城被划到了蕲春郡;

    东部两城被划到了庐江郡;

    长江以南五城被划到了新设立的武昌郡,武昌也成了一郡治所;

    西陵城单独设立,不归属任何一郡,由我的大将军幕府直属;

    西部八城则设立了安陆郡,以安陆城为治所。

    郡县虽然变更,但依旧不改安陆城的地位,安陆也依旧是重要的城池。

    安陆以南为夏湖,夏湖畔的夏湖大营,以及渡口也依旧还在。

    大军入住了夏湖大营,而我和周瑜、王猛、鲁肃等人进了安陆城,准备到孙权的太守府住上一夜。

    来到太守府,孙权得了通报,很快就迎了出来。

    “二位兄长,二位军师!”

    周瑜是我的结义兄弟,因此孙权也称呼周瑜为兄长,而不是大都督之类的。

    五人相见,彼此见礼,随后一起进入太守府。

    进了太守府,只见这里还是那么地朴实无华,足见孙权的生活清苦。

    “仲谋,如今的安陆情况如何?”进了正厅,刚一落座,我便询问道。

    “回兄长,安陆城的人口已经恢复到了十万!整个安陆郡的人口也达到了七十余万!”孙权有些高兴地说道。

    “不错不错,那今年安陆的收成如何?”我又接着问道。

    “自去年安置流民,后来又分派了土地。在今年开春后,百姓们便带着极大的热情前去劳作。再加上今年又是风调雨顺,因此是个大丰收!”孙权喜滋滋地说道。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人口、土地永远是最重要的两大课题,也是各方太守、县令的主要工作内容。

    人口多了,一地的经济必能繁荣;土地种好了,也能吸纳更多的人口。

    农业人口大多居住在城外的各乡亭,而城中大多住着百工、商贾、官员的家属等等。

    唯独安陆的情况有些特殊,百姓们在城外都有田地,但却依旧居住在城中。

    曾经的整个安陆境内,人口也远远不止十万,可能达到了二十万,甚至三十万。

    两次江夏大战,安陆人口折损严重,除了守城战死的、得疫病而死的以外,恐怕还有不少百姓逃到了其他地方。

    后来战事平息,安陆又趋于稳定,不少逃难的百姓也因此返回。

    由此可见,战乱中人口的损失有多么严重。但和平以后,人口的恢复又能有多快?

    这也给我的心中敲响了警钟,难怪鲁肃会感叹,大战之后关中、雍凉将会人口锐减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战争,受苦受难的永远都是百姓。

    遇到天灾,粮食减产,赋税却依旧高昂;

    遇到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百姓日子更不好过;

    遇到战争,青壮要参军,民夫要运粮。这一过程,凡参加者都是脱离生产的,沉重的负担又加到了后方的百姓身上。

    天下必须一统,才能减少战乱的发生,百姓才能得以安定下来。

    严守吏治,轻薄徭役,才能减轻百姓负担。

    剩下的就是天灾,雪灾、旱灾、水灾、蝗灾,这些不可抗力了。

    就因为是不可抗力,又没有预测性,所以遇到天灾,民间往往损失极为惨重。

    这个时代的人都是愚昧的,百姓不知道天灾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只知道官府好不好。

    如果官府苛政,又遇到天灾,百姓往往就会联想到朝廷的身上。

    黄巾之乱便是在那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一个王朝末年往往天灾频发,再加上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