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大秦帝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宇文泰推举苻坚担任了大首领,苻坚凭借他的大忽悠本事,也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支持。

    于是,苻坚自称“大秦天王”,建立大秦国,并定都——陇西狄道(原先马腾的大本营)。

    之后,苻坚委任宇文泰担任了大秦国大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又分别委任了于谨、吕光、尔朱荣为左中右大将军。

    于谨乃是宇文泰麾下的头号大将,是他忠心耿耿的部下,更是张掖之战的头号功臣。

    吕光也是名将之才,是苻坚认可的氐族第一大将,因此也担任了大将军之职。

    尔朱荣乃是原先韩遂治下的杂胡部落首领,因为他在最后关头帮助了宇文泰,加上杂胡势力庞大,所以也担任了大将军之职。

    于谨为中大将军,吕光为左大将军,尔朱荣为右大将军。

    随后,苻坚又把治下的地盘全部分封了出去,分别交给了各大首领作为领地。

    其中,益州的广汉郡被封给了李特(氐族的李氏家族首领);

    凉州的武都郡被封给了吕光;

    羌地封给了姚家兄弟,并设置了西海郡;

    安定郡被封给了杨大眼;

    陇西郡、汉阳郡则为苻氏王族的直属领地;

    北地郡被封给了尔朱荣;

    金城郡被封给了宇文泰的家族;

    武威郡被封给了于谨;

    张掖被封给了独孤信;

    酒泉被封给了杨忠;

    敦煌被封给了西部鲜卑的另一位大首领——乞伏国仁。

    自此,凉州的地盘包括羌地在内被瓜分殆尽,苻坚、宇文泰也开始了对凉州的统治。

    之后,大秦国建立的消息被传到了河套,刚刚占据朔方、上二郡的赫连勃勃也加入了大秦国。

    大秦国的势力至此越发庞大,威名甚至传播到了西域和草原,越来越多的部落加入进来。

    为了稳固统治,同时为了保障兵员和战斗力,宇文泰实行了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根本在于府兵制,不仅可以保障大秦国的兵员战斗力,还能加快各族之间的融合。

    宇文泰认为对于庞然大物般的大汉来说,他们各族毕竟人口占了少数,为了对抗大汉,他们唯有团结起来。

    于是,宇文泰在与苻坚进行商议之后,便分别册封了八大柱国和十二大将军。

    八大柱国,分别是鲜卑的宇文泰、独孤信、侯莫陈崇、乞伏国仁,氐族的吕光、杨安(追封),匈奴的赫连勃勃,以及杂胡的尔朱荣。

    十二大将军则为氐族的符生(追封)、杨大眼,羌族的姚襄、姚苌,匈奴的沮渠蒙逊,鲜卑的宇文护、宇文述、于谨、杨忠、叔孙建、贺拔岳,奚族的奚康生。

    其中并没有氐族李氏的份,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到夺取凉州的战斗中来,所以被排除在外。

    李氏却实际控制着益州广汉郡的地盘,虽然不在大秦国的治下,但依旧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八大柱国中,独孤信不仅是宇文泰麾下的大将,还是宇文泰的儿女亲家。

    甚至在大秦国建立后,独孤信又把另外两个女儿分别许配给了苻坚和杨忠的儿子。

    因此,独孤信在宇文泰麾下的大将中显得地位超然,得以出任八大柱国之一。

    乞伏国仁则作为西部鲜卑中排行第二的部落首领,也得以出任一大柱国,算是一种笼络。

    侯莫陈崇则并非西部鲜卑,而是来自中部鲜卑,乃是如今中部鲜卑的首领。

    自从中部鲜卑在幽州两次碰壁之后,原先的首领——拓跋什翼犍郁郁寡欢而终,只留下了幼孙——拓跋珪。

    拓跋家族无长丁,自此衰落,势力第二大的侯莫陈崇便掌控了中部鲜卑。

    后来,侯莫陈崇为了发展,便寻找到了占据河套的赫连勃勃进行结盟。

    在赫连勃勃选择加入大秦国之后,为了拉拢中部鲜卑,宇文泰便也委任侯莫陈崇担任了一大柱国。

    大秦国的地盘从整个凉州、羌地,一直到整个河套地区,触手更是伸到了西域、草原和益州、并州。

    除此以外,十二大将军也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大多在夺取地盘的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

    其中,符生、杨大眼、姚襄、姚苌、宇文述、于谨、杨忠自不必多说。

    沮渠蒙逊,原本就是并州的大将,如今更是赫连勃勃麾下的头号大将。

    宇文护乃是宇文泰的侄子,也是他的子侄辈中,唯一一个成年的。

    奚康生则是河套境内奚族的首领,治下人口不多,但却战力强悍。因此,也得以出任将军,同时也是赫连勃勃麾下二号大将。

    叔孙建、贺拔岳则为西部鲜卑中第三、第四大部落的首领,都掌控着不少人口,因此也出任了将军。

    总之,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乃是如今大秦国除了符氏王族外最大的一帮势力。

    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大秦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