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北方大乱(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冀州,地处黄河以北,乃是古华夏九州之一。

    自从河北大战结束之后,冀州被一分为三,分别被高欢、曹操、袁谭掌控着。

    其中,高欢占据着冀州最多的部分,分别有中山、常山、河间、安平、渤海五个郡国。

    曹操则是在邺城建立了一个大本营,安排河北军团镇守此地,辐射魏郡、赵国、巨鹿三个郡国。

    至于袁谭最惨,仅仅掌握着清河一个郡,因此长久以来都对冀州之地虎视眈眈。

    彼时,由于河北军团收到曹操的征召,因此离开了驻地。

    随着河北军团的离开,冀州大地便失去了强权的有力镇压,各方势力也因此伺机而动。

    彼时,由于麴义在代郡扯旗造反,高欢于是起兵平叛。

    随着高欢大军的北上,冀州境内再无任何一支军队,仿佛被世人遗忘了一样。

    然而青州袁谭一直惦记着冀州的土地,那里曾经是他老爹袁绍的地盘,袁谭一直励志要恢复袁家的光辉!

    自从曹操征召各地驻军,尤其是泰山的臧霸、孙观,以及河北军团相继离开后。

    不甘寂寞的袁谭便开始集结麾下的军队,青州各郡的军队陆续在青州北部的平原郡(本是平原国,自从刘备死后,也就成了平原郡)集结,人数大约有五万人。

    想当年,袁谭派了一员大将——檀道济,以及五万大军前往冀州支援袁绍。

    结果在巨鹿之战中,不仅檀道济战死了,五万大军也跟着一起全军覆没了。

    此次集结大军,乃是三年来,袁谭的首次大动作。

    同时,这也是继巨鹿之战后,袁谭向恢复父亲基业迈出的第一步。

    这五万大军不同于三年前,那时候顶多算是五万郡兵,现在却是堪称五万精锐!

    袁谭在平原城外亲自为大军送行,目送着他们的离开,眼神里饱含着希冀。

    袁谭是一位称职的刺史,这几年来,袁谭一直恪尽职守。

    三年前,五万大军全军覆没,没关系。

    三年后,袁谭卷土重来,再一次拥有了五万大军!

    这一次,五万大军的统帅是郭图,大将有苟曦、马隆、李矩、张方。

    苟曦,字道将,河内郡山阳县人,西晋末年名将。

    此人在历史上参与过八王之乱,屡立战功,自比白韩。

    ………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西晋名将,武器专家。

    少时,智勇兼备,爱好名节。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正月,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率众反叛时,马隆革新武器装备。

    之后,平定“秦凉之变”,斩杀秃发树机能,收复凉州。

    太康初年,戍边十余年,战守尽力,发展生产,声名大震。

    ………

    李矩,字世回,河东平阳人,晋朝官员、将领。

    李矩勇猛刚毅,多谋略,有大志。

    曾率军平定叛乱,消灭贼寇,并屡次击败前赵军队。

    太宁三年(325年),李矩的将士密谋叛投后赵,李矩无力镇压。

    因此,李矩只能率部众投归东晋朝廷,途中部下多有逃散,只有郭诵等一百多人弃家跟随。

    行至鲁阳县时,李矩坠马而死,死后葬于襄阳岘山。

    ………

    张方,冀州河间人士,西晋名将。

    身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迁将军。

    八王之乱时,为司马颙前锋,讨伐齐王司马冏。

    齐王司马冏战败后,张方临危受命,与成都王司马颖共同讨伐长沙王司马乂。

    太安二年(303年),张方率精兵七万自函谷关入河南洛阳,会同陆机所部共约三十万众,同司马乂军展开大规模决战。

    攻克洛阳后,将司马乂烧死。

    荡阴之役后,纵兵大掠,挟持晋惠帝及司马颖前往长安。

    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西进关中。张方奉命往讨,屯兵灞上,司马颙听信参军毕垣之谗,将其杀死。

    ………

    他们都是这些年来仰慕袁家的声望,慕名前来投奔的将才,且各有特点。

    其中,张方长于统兵,能力出色。

    因此,袁谭任命郭图为主帅,张方为副帅,一起统领中军。

    苟曦能征善战,这些年来,多为袁谭剿灭青州境内的山贼、土匪。

    李矩勇猛善战,弓马娴熟,为人慷慨大方。

    因此,苟曦、李矩二人是为左右先锋,合为前军。

    马隆是个武器专家,五万青州军的武器装备多由他监督打造,因此担任后军主将。

    除了军中的四名将才之外,由于郭图这些年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着袁谭的事业,因此颇受袁谭信任。

    除此以外,袁谭手下还有辛毗、王导、王敦、苟纯(苟曦之弟)、崔浩等文官,为其治理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