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一鸣惊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衡(一作士行),原籍鄱阳郡鄱阳县,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晋朝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陶侃出身南方寒门,早年仕途艰难,官位不显。

    八王之乱时,凭借着自身的才干,深得荆州刺史刘弘的重用,参与平定张昌起义、陈敏叛乱。

    后更投靠琅邪王司马睿,平息杜弢领导的流民起义,一度被授为荆州刺史。

    因权臣王敦排挤,改镇广州。

    王敦之乱平息后,陶侃再镇荆州,并加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

    晋明帝死后,受执政的外戚—庾亮忌惮,心怀不满。

    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之乱爆发。

    陶侃于次年被推为盟主,与江州刺史温峤等组建西方义军,成功讨平叛乱。

    战后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咸和五年(330年),领兵擒获擅杀江州刺史—刘胤的后将军—郭默,兼领江州刺史。

    咸和七年(332年),派兵经营巴东,收复襄阳。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辞官归隐,不久后安逝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

    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陶侃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

    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

    因陶侃独特的行迹,招引史家不同的评述,使其成为了两晋之际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其着有《陶侃集》二卷,今已亡佚。

    ………

    历史上的陶侃和周瑜、陆逊、诸葛亮、王猛等人一个级别,乃是赫赫名将,东晋王朝草创之际的擎天之柱。

    然而这一世,陶侃先后历任庐江郡丞、庐江太守、荆州刺史,一直是担任文官。

    陶侃并没有领过兵,参与过战事,也因此一直不显山、不露水。

    可我却知道,陶侃胸有韬略,实乃不世出的奇才!

    再者,陶侃自从二州动乱之后,便一直销声匿迹了。

    如今又出现在赤壁,他的到来是为了什么,对此就让我颇感兴趣了。

    眼看着水师已经全部登陆,我便下令让董袭率部暂时驻扎在赤壁大营,随即便带着众人返回武昌。

    赤壁距离武昌有百里之遥,路途不近,一般需要一天的路程。

    好在周瑜等人此来带着马匹、车驾,这使得我等并不需要担心任何问题,只需要坐马车前往即可。

    一路无话。

    ……

    第二天傍晚,我等终于抵达武昌,随即便在全柔的引领下前往太守府暂时休整。

    在一番沐浴更衣之后,我等便齐聚太守府的大厅中,一时间人才济济。

    不仅左右军师——王猛、鲁肃都在,还有我的头号大将——周瑜,另有全柔、姜维、陶侃、星月等人。

    按照这个阵容,此次和开个朝会也差不多了,因此众人此时都很严肃。

    虽然眼下局势已经颇为改观,且比一个月前也更加明朗,但其实局势依旧不容乐观!

    现如今,淮南、桂阳、南郡、巴郡等处皆在打仗,真可谓是四面楚歌!

    虽然我已经率军打败了叛军的水师,使得我军重新夺回了水上的控制权,但也只是暂为缓解了一下我方的压力而已!

    对此,众人再次众说纷纭,献计献策。

    比如鲁肃认为,眼下临近年关应该暂时休养,等到来年开春后再作打算。

    王猛认为,如今不仅是我方的处境堪忧,其他诸侯也是如此。

    当此之时应当开展外交工作,争取一二外援,从而消除一两路外敌的威胁。

    周瑜认为,如今淮南、桂阳两处只是疥藓之疾,唯独南郡和巴郡才是重中之重。

    如今韦睿新败,刚刚失去了全部舰船,我军应当趁机发兵支援甘宁!

    届时,刘裕势力首尾不得兼顾,只能放弃南郡,从而使得我方不战便能收复南郡!

    新人诸葛亮则坚持认为,庞统和二蒯依旧有被说服的可能,于是主动请缨北上襄阳。

    姜维则是作为武将,又对南方的局势不了解,于是一言不发。

    全柔则是人微言轻,但又心忧儿子的安危,因此希望我能优先处理桂阳之事!

    星月则是想到了如今韦睿失去了舰船,接下来定会死守江陵,增加我方收复南郡的难度,从而感到自责不已。

    唯独陶侃依旧一言不发,并且还在闭目养神,显然是没人理他,他也就不发表意见的态度!

    我听着众人议论纷纷,不禁感到头疼不已,这也是我第一次对手下智囊众多而感到烦恼!

    我不禁望向陶侃,突然想起了陶侃在历史上的事迹,从而心中有了些许启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