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章 二十统帅(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四、慕容恪(前燕)

    慕容恪(?~367年),字玄恭,昌黎郡棘城县人,鲜卑族。

    前燕宗室大臣、战略家,官至太宰、录尚书事,封爵太原王。

    武宣帝慕容廆之孙,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

    慕容恪智勇兼备,骁勇善战。

    1.从十五岁起随军征伐,参与大败高句丽,讨灭扶余、宇文部,大败后赵将军麻秋等战役。

    2.元玺元年(352年),前燕入主中原,慕容恪率军攻灭冉魏,生擒冉魏皇帝冉闵,基本平定河北地区。

    元玺三年(354年),慕容恪官拜大司马、录尚书事,封爵太原王。

    3.元玺五年(357年),慕容恪引兵大败段龛,进围广固。

    为减少伤亡,采取围而不攻之策,俘虏段龛,灭亡段齐。

    4.建熙元年(360年),前燕皇帝慕容儁薨逝,太子慕容暐即位,慕容恪官封太宰,辅佐幼主,行周公故事。

    慕容恪对内总摄朝局,朝堂趋于稳定,但执政宽松无度,致使国内荫户逐渐泛滥,豪强剥削愈发严重。

    对外屡战屡胜,威震领邦,攻克东晋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领土。

    建熙八年(367年),慕容恪病逝,谥号桓王,史称太原桓王。

    ………

    三、拓跋焘(北魏)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小字佛厘、佛狸伐,出生于平城东宫,鲜卑族。

    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423年12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

    1.泰常七年(422年),拓跋焘受封泰平王,官拜相国、大将军,后被立为皇太子。

    次年继位,四出征伐。

    他先亲征胡夏,克长安、统万,生擒夏主赫连昌;

    继攻平凉,驱逐赫连定。

    2.太延二年(436年),取龙城,灭北燕。

    3.太延五年(439年),取凉州,俘北凉主沮渠牧犍。

    屡次出兵击败柔然、高车、吐谷浑,采取镇抚兼施之策,使西域及东北诸国遣使朝贡,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与南朝宋对峙。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大兴国史之狱,屠戮崔浩等门阀士族数千人。

    4.同年,拓跋焘率军南伐刘宋,饮马长江后撤军北归。

    被刘宋认为是“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了冒顿、檀石槐。

    拓跋焘在位期间,注意搜求重用汉族士人,推进汉化;

    两次改定律令,以宽刑省罚,平息民怨;

    创行新字,兴办教育,于平城东建太学,祀孔子,命王公卿士子弟皆诣太学受业;

    禁断巫觋,信道灭佛;

    增辟垦田,移民牧畜,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

    统一北方后,采取“随俗而治”的方针,有利于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稳定。

    但连年征战导致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民族反抗和农民起义连续不断。

    正平二年(452年),拓跋焘为宦官宗爱所杀,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

    二、刘裕(东晋、刘宋)

    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

    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

    1.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

    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

    2.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

    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3.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岁。

    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

    刘裕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他治军有方,用兵多奇谋,其军事思想丰富了古代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