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4章 曹魏武帝(四)(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是多了点智慧而已!”

    胡人前前后后挤上来看。

    曹操又列五千铁骑为十重阵,铠甲精光耀日,敌军更加震恐。

    过了几天,曹操又给韩遂写了封信,上面故意涂改许多地方,假装成是韩遂改的,马超等人因此对韩遂越来越怀疑。

    于是,曹操与他们约定日期会战,先用轻兵挑战敌军,打了很长时间后,曹操派出精锐骑兵夹攻,大败关中联军。

    韩遂、马超败走凉州,杨秋则逃回安定,曹军阵斩成宜和李堪等叛将,关中自此平定。

    战后,诸将问曹操:“当初,贼军守卫潼关,渭水以北没有防守之兵,我们不从河东出去攻打冯翊,反而在潼关与敌兵对峙,拖延许久才北渡黄河,这是为何?”

    曹操说:“贼兵占据潼关,如果我军进入河东,贼兵必将带兵守住各渡口,则我军不能渡到河西;因此我以重兵逼近潼关,贼兵全力来守南边,西河的防备空虚,因此徐晃、朱灵二将才能轻易攻取西河。然后我带大军北渡,贼兵不敢与我们争夺西河,是因为有二将的军队。连起战车,树起栅栏,做通道向南前进,既是创造了敌军不能取胜的条件,同时又向敌人示弱。渡过渭水后深沟固垒,敌军挑战不应,是为了使敌军骄傲自大;所以敌军不造营垒只求割地讲和。我顺着他们的意思答应下来,之所以依着他们的意图,是为了使他们安心而毫无防备,然后蓄精养锐,一旦出击,就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兵之道,本来不能墨守成规,只求一种方法。”

    当初,敌军每到一支部队,曹操就面露喜色,战后众将问他高兴的原因。

    曹操回答:“关中地域辽阔,如果贼军各自依险阻抵抗,征伐他们,没有一二年的时间不能平定。如今都聚集于此,虽然人数众多,但都彼此不和,没有统一的主帅。这样,消灭敌人容易成功,我所以高兴。”

    十月,曹操进军包围安定,杨秋投降。

    曹操恢复他的爵位,让他留在这里安抚民人。

    曹操撤回后,命夏侯渊督众将继续西征。

    夏侯渊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使凉州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

    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起兵南征孙权,号称步骑四十万。

    次年(213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

    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

    两军相持月余,曹操的水军作战失利。

    由于春雨瓢泼、江水上涨,曹操见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

    三月,复《禹贡》九州,天下十四州并为九州,此时的冀州拥有三十多个郡。

    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

    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

    此时,曹操名义虽非天子,但实际已经有天子之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王太子。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

    “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

    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

    四月,曹操自陈仓出散关,到河池,氐王窦茂恃险不服。

    五月,曹操击破窦茂,西平、金城诸将斩下韩遂的首级,将其献给曹操。

    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

    张鲁的弟弟张卫与将领杨昂据守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

    曹操不能攻克,引军撤还。

    张卫的军队守备松懈,结果高祚军在夜间迷路闯入敌营,敌军退散。

    曹操也趁机攻击张卫,张卫连夜逃走。

    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奔往巴中。

    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

    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来附。

    曹操以两人为太守、封列侯。

    十月,曹操设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

    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十二月,曹操回军,留夏侯渊屯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军攻破居巢,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

    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操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