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1章 进攻进攻(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攻破柳城,做大首领,乌桓人为之疯狂。

    慕容恪已经作出了许诺,这事在乌桓人看来就是这么靠谱,因此不顾一切地向前冲!

    自从燕军主力与乌桓人合兵一处,先是分发马匹,再是选出骑兵。

    接着,十万铁骑合兵一处,只留十万炮灰进行攻城。

    此时,乌桓中的四个大部落各有五六千炮灰,总计两万余人;

    八个中等部落各有三四千炮灰,总计约三万人;

    十六个小部落各有两三千余炮灰,总计四万余人。

    大部落、中等部落各自独自作战,小部落依附于中等部落,因此乌桓人形成了十二个战斗团体。

    大部落各拥有五六千炮灰,每个中等部落带着两个小部落则拥有近万炮灰,这使得中等部落和小部落形成的团体比之大部落更有优势。

    原本慕容恪的许诺对大部落更有利,如此一来,好像中等部落更为有利一些?

    然而在四个大部落的首领看来,这反而让他们更为有利了,毕竟攻城战就是一场消耗战。

    中等部落的首领们以为,己方团体炮灰多了,那么攻破柳城的可能性更大。

    其实不然,要想攻破柳城其实和谁兵多、谁兵少无关,而是看运气。

    毕竟城内只有五千守军,燕军又是分了一面主攻,两面佯攻。

    其中,四个大部落分别在东、西两面承担佯攻工作,八个中等部落和小部落团体则在北面承担者主攻工作。

    倘若这样看,或许有人会觉得大部落一定吃亏,最后攻破柳城的一定是中等部落和小部落组成的团体了。

    其实也不然,只因为守军是不可能固定不变的,城内的预备队和其他三面的守军都可以进行调整。

    再者,城外的燕军到底从哪主攻,从哪佯攻也是可以进行调整的。

    一般来说,攻城战就是进攻方和守军相互拼消耗,就是人力、物力、士气三个方面的比拼。

    现在双方是二十万打五千,或者说是十万炮灰打五千守军,因此双方人数对比是二十比一。

    论物资,城内粮草管够,毕竟是昔日乌桓人的大本营。

    反观燕军就只剩十天粮草了,要是在此之前再打不下柳城,那就只能撤退。

    论士气,北齐军要死守柳城,直到己方援军到来,或者燕军主动撤退。

    对燕军来说,那么就非得攻破柳城,消灭城内的北齐铁骑不可了。

    因此,双方的士气都是极高的,从战役角度而言根本不存在差异。

    燕军要想攻破柳城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停地攻打,直到守军人数被降到极限,从而守不住城池为止。

    届时,燕军的人数优势就能被发挥到极致,从而一举破城。

    这便是人海战术!

    对燕军来说,这样做既能够消耗乌桓的实力,又能夺回柳城。

    真是一举两得!

    对乌桓来说,只要还有精锐在,就算炮灰死完了也不亏。

    何况乌桓有大大小小二十四个部落,彼此都只有几千上万人,其他人就不是自己部落的。

    就算自己部落的炮灰死完了,那也还有精锐在后面,等当了大首领之后也能继续统领数万炮灰。

    正是在这种心理下,乌桓的各个首领们根本不畏伤亡,尤其是各中等部落的首领们。

    反倒是大部落还好些,他们只需要承担在两面的佯攻任务,并且一样有破城的机会。

    虽然是佯攻,但只要正面的北齐军顶不住了,那城内的预备队就会上。

    等到预备队也打完了,北齐军不就得从其他三个方向抽调守军了吗?到时候两个方向上的四个大部落不就机会来了吗?

    反观对中等部落来说,他们各自形成了八个团体,每个团体都有近一万炮灰。

    其中,大头是来自小部落的,小头才是自己的。

    在这种心理下,中等部落的首领们更不会不下血本,反正死完了也不是只有自己一家吃亏。

    可对小部落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炮灰是真正的炮灰,毕竟就算赢了也轮不到他们做大首领吧?

    因此,大部落、中等部落、小部落,各自首领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

    大部落首领希望正面的八个团体能够进攻得更加猛一些,让守军的消耗越快越好,这样他们才有机会。

    中等部落首领的心态和大部落首领的差不多,唯独他们是真正参与主攻的,因此本部落在伤亡方面肯定要比大部落大得多。

    小部落首领们的心态则是崩溃的,不过也不重要了,毕竟小部落在草原上本来就是炮灰般的存在。

    总之,乌桓人的进攻非常猛烈,可谓是一波接着一波。

    从柳城的北面城墙上放眼望去,只见城外黑压压的都是敌军,总计有着近八万人呢!

    负责流血牺牲的是乌桓的中小部落,临阵指挥的是八个中等部落首领,可具体怎么打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