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5章 南方霸主(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百姓是既要交税,又要服役,从而出现了“流瑾不绝”的现象,王公贵族却是从来不服役的。

    淝水之战前要纳税,而战后,也看不到有关他们纳税的规定。

    南朝有所谓“复士”,推其源当始于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亲属虽不可荫,世族公卿本人却重新变成了可以享受免税特权的阶层。

    这又是镇之以静方针被破坏的表现。

    人口方面,由于北方战乱不堪,大量人民逃至南方,从而形成一股人口大流动。

    同时,滞留在北方的汉人,则依靠坞堡自卫。

    当时,主要的流亡潮有六次,分别为

    一、296年,晋惠帝时期,关中发生齐万年之乱。

    二、数万人民由关中经过汉中,抵达蜀地,之后协助李特、李雄立国。

    三、另一股经汉水、宛至淮河,后为石勒吸收。

    四、巴蜀动乱后,人民逃至荆湘地区,因受土豪欺压而叛乱,最后为王敦、陶侃平定。

    五、并州饥民向冀豫地区乞食,后由田甄率领,称为“乞活贼”。

    六、凉州少受战乱,众多人民前往避难。

    由于保留大量汉人文物制度,形成“河西文化”。

    永嘉年间(307年—312年)南迁人口约有五十万,至东晋初南方人口达1050万人。

    因大批北方移民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农作物种,使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经过近百年较安定的增长,到东晋末人口达1746万人。

    都城建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朝萧梁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

    城内外的贸易市场就有十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

    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文化上,东晋时期取得了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

    着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

    在绘画、书法方面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

    思想上,东晋一朝,玄学之风相当盛行。

    除此以外,魏晋(西晋)时期放荡的行为稍微收敛,但清谈之风因为朝廷权贵提倡而盛行不衰。

    当时,世族生活优裕,多喜于名山古刹、别墅湖畔优谈玄理,成为社交活动。

    朝廷及世族忽略具体事务,终日畅谈玄理,形成苟且颓废的价值观,导致东晋朝廷逸于偏安。

    由于佛教东传,许诣、孙绰将佛学加入清谈,与玄学互相激汤。

    若干僧侣也加入清谈,传达佛学,例如竺法护、道林等人。

    不过仍然有人反对清谈,大多为寒族,如西晋裴頠、江惇、范宁,东晋应詹、陶侃、卞壶等人。

    范宁甚至着有《罪王何论》,严厉批评何晏、王弼二人。

    但清谈仍历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终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