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7章 并州风云(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家、温家、郭家、贾家,号称并州四大家族,现任家主分别为王弥、温恢、郭淮、贾逵。

    王弥(?~311年),东莱郡人,西晋叛民领袖,汝南太守—王颀之孙。

    永兴三年(306年),参加刘伯根起义,拜为长史。

    刘伯根死后,掳掠青徐两州,拥兵数万,声势浩大。

    永嘉二年(308年),率军进逼洛阳,为司徒—王衍所败。

    于是,归附汉赵刘渊,拜司隶校尉,迁征东将军,封东莱郡公。

    汉赵光兴二年(311年),联合刘曜、石勒攻破洛阳。

    回师青州途中,为石勒所杀。

    ………

    温恢(178-223年),字曼基,太原郡祁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涿郡太守—温恕的儿子。

    温恢出身太原温氏,少有大志。

    举孝廉,历任廪丘县长、鄢陵县令、广川县令、彭城相、鲁国相,颇有政绩。

    得到曹操赏识,授丞相主簿,出任扬州刺史。

    曹魏建立后,授侍中,出任职魏郡太守。

    黄初四年(223年),担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病逝,享年四十五岁。

    ………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人。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雁门郡太守—郭缊之子,出身太原郭氏。

    东汉末年,举孝廉出身,任平原郡丞、五官中郎将门下贼曹、丞相兵曹议令史、征西将军(夏侯渊)司马。

    定军山战败时,收集残兵,联合杜袭共推张合为主将,迅速稳定局势。

    曹魏建立,拜雍州刺史、射阳亭侯,迁镇西将军(曹真)长史。

    阻止诸葛亮北伐,料敌精准,屡立战功。

    正始元年(240年),击退蜀国姜维,后累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

    嘉平二年(250年),迁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封阳曲侯。

    正元二年正月癸未日(255年2月23日),去世,追赠大将军,谥号为贞。

    ………

    贾逵(174年\/175年~228年),字梁道,初名衢,后改名逵,河东郡襄陵县人。

    西晋大臣—贾充之父,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祖父,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将领。

    贾逵少为诸生,初仕郡吏,累迁县长、郡守。

    汉末入仕丞相(曹操)府,官任主簿,为曹操所信用。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贾逵主持丧事。

    力排秘不发丧之议,及时发丧并保护玺绶,奉曹操棺木返邺城。

    曹丕任其为邺令,后迁魏郡太守。

    曹丕代汉后,任其为豫州刺史,负责对孙吴的江夏一带军务,爵关内候,进封阳里亭候。

    太和二年(228年),曹休、司马懿、贾逵对孙吴发起进攻,贾逵率满宠、胡质等自西阳出发,攻击吴军据点东关。

    因曹休被吴军围困于石亭,贾逵击退吴军,解救曹休,保全魏军主力。

    贾逵任内多有政绩,组织民众大兴水利,改善当地农田灌溉条件,又疏浚中原地区部分河道,开通运河二百余里,方便了交通运输,世称“贾侯渠”。

    太和二年(228年),逝于任上,享年五十四岁(一作五十五岁),谥号肃侯。

    贾逵死后,为豫州吏民所追思,吏民刻其石像、立碑建祠用以纪念。

    ………

    四大家族中,王弥本为刘渊大将,曾经参加过河北大战。

    在并州军惨败后,王弥返回了家中;

    后来在中部鲜卑入侵时带领族人坚决抗争,直到石勒反攻晋军后,王弥举族投奔。

    温恢的家族位于平阳,本来在河东治下,但却距离西河很近。

    因此,在石勒夺取西河并与晋军抗争之时,温恢举族投奔。

    郭淮、贾逵也和王弥差不多,他们家族所在的坞堡,乃是晋国建立后为数不多还在抵抗鲜卑人的地方。

    后来,石勒反攻晋军,王家、郭家、贾家先后依附。

    四大家族不仅为石勒扩大了影响力、号召力,也为石勒提供了不少人才,且为石勒在实际上控制并州提供了条件。

    以上种种,无不证明了石勒才是真真正正的并州之主,而非只有虚名的刘曜了。

    除此以外,冉闵的三千乞活军也同样不可小觑,这可不仅仅只是一支骑兵部队!

    冉闵在追击匈奴、奚的残军之时,先后遭遇过伏击和秦军的北路军的夹击,最终却能够从河套地区安全返回并州。

    这中间靠的不仅是冉闵的盖世武艺,同样也离不开冉闵麾下三位人才的帮助,他们分别是:李农、孔苌、麻秋!

    李农(?~350年),十六国时期后赵将领、重臣,后赵武帝—石虎的亲信大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