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紧急动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转眼到了三月一日,春暖花开,靖江王朱守谦和千户盛宣按辽王原来制定的计划,带着广宁中护卫两营步兵雄纠纠、气昂昂地开往河西,帮忙朝廷稳住河西局势,经营西域。

    辽东万物复苏,自南向北,屯田工作又依次展开。

    辽王府基本上不用再为屯田操心了。

    但是太子走之前,曾交代黄湜,要对辽东半岛的屯田多加指导。这时,山东派的地方官也个个跑到黄湜那里取经,学习屯田。

    辽东半岛山地实在太多,还真不适合推广学习长春、广宁和沈阳城周边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的经验。

    黄湜就结合辽王以前关于发展区域经济的理论对大家说道:

    “在辽东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没有前途的,顶多是混个肚儿圆,要想过上小康生活,还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区域经济,搞支柱产业。”

    “你们说复州千山两侧尽是山地,不能种水稻,可以种棉花嘛。种上十万亩棉花,辽东四十多万军民的穿衣就有了保障。种上二十万亩棉花,辽东不仅不需要再花银子从关内进口棉花、布料,反而可以向关内输送棉花、面料,赚取关内的银子。”

    “辽南山地日照足,可以种苹果,就象懿州土豆、黑山红薯一样,搞好了同样可以换取大把的粮食和银子。”

    “还有那盖州、金州,海水那么多,晒成盐,不就变成白花花的银子了……?”

    在黄湜的指导下,辽东半岛的经济很快有了大的起色。

    一年之后,辽东就不用再从山东输入海盐了。两年后,辽东半岛的棉花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了。三年后,辽东的苹果已经成为贡品,摆到应天城老朱的龙案上。

    靖江王一走,辽王没了倚仗,在看似漫不经意间,又开始了一项瞒天过海计划。

    他让郭镇看守王府,自己以巡视辽北为名,带着两营中护卫人马到了沈阳。

    按后世记载,帖木儿这时应该在继续死磕北面的金帐汗国,并没有挑衅明朝。

    但是,朱植并不能确信历史轨迹按部就班地延续下去。

    那个便宜大哥朱标太子本来不该来辽东的却来了一趟辽东。哈密本应去年就被大明收复的,现在还在蒙古人手里。

    如果明军不开进西域、收复哈密,也许帖木儿汗国和大明像两个拳王在较量之前好好打量对手一番,谁也不会轻易出击。

    但是明军开进西域、收复哈密呢?察合台汗国会坐视不管吗?

    如果收钱乘胜进军察合台汗国呢?帖木儿会坐视不管吗?

    倘若帖木儿这个枭雄带着他的二十万狼虎之师进犯大明呢?

    朱植心里对靖江王能否取胜真没有底,越想越担心。

    兵者,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靖江王毕竟只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流浪歌手……

    辽王一到沈阳,就给蒯富下达了一系列紧急军工生产订单:迅速生产十五门迫击炮、三门山炮、两千笠式钢盔、十万个三角刺……

    自辽王到辽东以来,仗着手下的火器精良,追求装备和行军的轻便,一直没有生产和普及沉重的铠甲,只有部分人员才有简易笠式钢盔和棉甲。

    但一想到此次有可能对阵装备有火器的帖木儿大军,辽王心里还是充满了深深的危机感,想给将士们都准备一副钢盔。

    为应对西域多变的气候,他下令刚刚成立不到三个月的辽东织造局,不仅要准备五千套更为厚实的棉甲,还要准备五千套棉布夏装。

    西域蒙古人不是战马多吗?那就多给他准备点三角刺,俗称铁蒺藜,可以有效降低对方骑兵冲锋力度。

    他又以改革整编王府中护卫为名,在沈阳城招兵买马、调兵遣将。

    以前的广宁中护卫改革,搞旧瓶装新酒,虽然参照后世军队编制,但仍然叫做军、百户、总旗、小旗,中间只多了一个营级编制的营官,相当于副千户。

    这一次改革,辽王搞的却是新瓶装新酒,相应改称后世的团、营、连、排、班,各级长官也相应改成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这样层级分明,又朗朗上口,便于指挥。

    火真受命以广宁中护卫的一个骑兵营为基础,到双辽去组建骑兵团。

    为解决兵源问题,辽王让阿扎失里、老哈拉章和沈阳侯罕东分别从各部选送五百蒙古精壮到双辽城,听从火真差遣。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火真又从中挑选了上千一百人,补充到原来的中护卫骑兵营中,组建了三个新的加强骑兵营,每营辖五个骑兵连,每营五百人。

    郭骥受命以其协助董兴东征的步兵营为基础,在沈阳军营组建步兵团。

    因为兵源不足,辽王打起了女真人的主意。

    董兴东征后,明军前后抓获了几千女真俘虏,分别放在抚顺矿场和沈阳工地上干活。

    这些人当打手还比较专业,但是干苦力确实有点浪费。

    纳哈出率部投降大明之后,建州女真人大部分已没了对抗大明之心。只是勃罗哥等少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