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仿制与摧毁(2/4)
吨位相同,五百匹马力与一千匹马力的差距, 就意味着两者的速度整整相差一倍。在机动性上,敌人若采用风筝战术,你几乎永远无法追上他们的步伐。山口江源感叹道:“八路军所使用的战车,凭借其发动机更为强劲的马力,携带了更多的吨位。正因如此,他们能够装备起两百毫米厚的装甲,并拥有一百二十五毫米口径的战车炮。这一叠加效应导致的结果是,帝国的战车根本无法穿透敌人的装甲。而敌人只需一炮命中,我们的战车便难逃毁灭的命运。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 我们即便拥有十倍、百倍于敌人的战车,也难以战胜他们。”这一结论骇人听闻,多田骏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他面色凝重地提出一个建议:“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两台发动机安装于一辆战车上,同时仿照八路军,增强装甲厚度,配备更大口径的战车炮?”然而,司令官虽精通战事,但在战车制造方面却是个门外汉。坦克的设计需兼顾火力、 装甲与机动性的微妙平衡。增添一台发动机,车体便随之膨胀,装甲亦愈发厚重,坦克的重量陡增,速度却可能不升反降,即便有所提升,亦属微乎其微。再者,底盘的扩张无疑会削弱其通过性与隐蔽性,使之中弹的风险骤增。山口江源苦口婆心地一番解释,终使多田骏恍然大悟,战车的制造绝非儿戏,不可轻率从事。否则,那所谓的战车,恐怕连诞生的机会都微乎其微。多田骏虽意识到自己的谬误,却仍不甘心,继续绞尽脑汁,提出新的构想: “我们发动机的功率能否有所提升,直至与对方持平?哎,对了,我们不是缴获了一些吗?直接仿制他们的不就好了?”一个门外汉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讨论着战车的制造。山口江源心中厌烦至极,却仍不得不耐着性子解释。他们目前的发动机技术还远远达不到这辆坦克的水平。仿制?哪有那么容易!发动机是极其精密的部件,材料硬度稍有不足,或是关键部位偏差一毫,都可能导致仿制品无法问世。 若要仿制此战车,全套图纸必不可少。然而,如今图纸尚且难求,就连缴获的发动机也无一完好。车体内部留有二次爆炸的痕迹,显然敌人是有意破坏,以免泄露过多信息。此刻,多田骏才恍然大悟,自己先前的想法是多么外行与天真。对于战车的设计制造,他或许能提出要求,但若想提出建议,无疑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八路战车的强大,在多田骏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迫切渴望拥有同等威力的战车,这一需求愈发强烈。 若无法制衡八路军的战车,便意味着皇军在武器上已彻底落入下风,这将直接关乎战争的胜负天平。多田骏提出一个设想:若能缴获一辆完整的战车,仿制其所需时间几何?山口江源摇头,神色凝重地说道:“司令官阁下,您或许还未深知其中利害。以发动机技术为例,我们已远远落后于对方。仅一个发动机,就需攻克数百项技术难关,方能有望仿制成功。而这一过程,又将耗费多久? 我也无法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保守估计,至少需要五年之久。”多田骏闻言,彻底陷入了沉默。等待五年,那直面敌人战车的英勇部队恐怕早已牺牲多次,山西的防线也早已岌岌可危。
制造同等级的战车,显然已是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多田骏退而求其次,提出了一个要求。他恳请在场的工程师们,仔细论证八路战车的弱点,以及步兵究竟需要何种武器才能将其摧毁。更具体地说,需要多大口径的大炮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前线战事正酣,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倘若始终无法攻克八路军的坦克,这无疑将是一场难以承受的灾难。众多工程师围绕坦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然而得出的结论却与以往如出一辙。坦克的炮塔装甲与正面装甲坚不可摧,侧翼装甲次之,后方装甲则更为薄弱。然而,最为致命的弱点,莫过于坦克的履带。那二百毫米厚的特制钢装甲,是工程师们前所未见的材质,他们无从判断其强度,唯有通过实验方能揭晓答案。三辆缴获的坦克,是用九架轰炸机的代价换来的,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无疑是难以割舍的。 多田骏大手一挥,决断道:“事急从权!你们速选一车作靶,务必尽早测出数据,呈我结果。”军营内,日军常备火炮已然整装待发。
在一片被夕阳染得金黄的广阔演练场上,矗立着几门威风凛凛的大炮——那是一种专为巨兽坦克准备的“三七战防炮”,其炮口仿佛巨兽的獠牙,闪烁着冷冽的寒光。不远处,一门七十毫米口径的九二式步兵炮静静伫立,它那优雅的曲线和精准的射程,就像是战场上的一曲悠扬旋律,能够精准地切割敌人的防线。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门雄浑壮观的九二式野战加农炮,一百零五毫米的口径,宛如远古巨龙的咆哮,足以震撼整个前线,它的每一次轰鸣,都预示着一片区域的毁灭。
在这片充满硝烟味的土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正在进行,而主导这一切的,是山口江源麾下那群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工程师团队。他们如同魔术师一般,将这些钢铁巨兽赋予了生命。远处,多田骏与他的部下们站在一座小山丘上,以一种近乎敬畏的眼神,遥望着这场科技与勇气的碰撞。
突然,多田骏的眉头微微一皱,仿佛脑海中闪过了一道闪电:“八路军的战车,那
制造同等级的战车,显然已是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多田骏退而求其次,提出了一个要求。他恳请在场的工程师们,仔细论证八路战车的弱点,以及步兵究竟需要何种武器才能将其摧毁。更具体地说,需要多大口径的大炮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前线战事正酣,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倘若始终无法攻克八路军的坦克,这无疑将是一场难以承受的灾难。众多工程师围绕坦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然而得出的结论却与以往如出一辙。坦克的炮塔装甲与正面装甲坚不可摧,侧翼装甲次之,后方装甲则更为薄弱。然而,最为致命的弱点,莫过于坦克的履带。那二百毫米厚的特制钢装甲,是工程师们前所未见的材质,他们无从判断其强度,唯有通过实验方能揭晓答案。三辆缴获的坦克,是用九架轰炸机的代价换来的,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无疑是难以割舍的。 多田骏大手一挥,决断道:“事急从权!你们速选一车作靶,务必尽早测出数据,呈我结果。”军营内,日军常备火炮已然整装待发。
在一片被夕阳染得金黄的广阔演练场上,矗立着几门威风凛凛的大炮——那是一种专为巨兽坦克准备的“三七战防炮”,其炮口仿佛巨兽的獠牙,闪烁着冷冽的寒光。不远处,一门七十毫米口径的九二式步兵炮静静伫立,它那优雅的曲线和精准的射程,就像是战场上的一曲悠扬旋律,能够精准地切割敌人的防线。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门雄浑壮观的九二式野战加农炮,一百零五毫米的口径,宛如远古巨龙的咆哮,足以震撼整个前线,它的每一次轰鸣,都预示着一片区域的毁灭。
在这片充满硝烟味的土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正在进行,而主导这一切的,是山口江源麾下那群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工程师团队。他们如同魔术师一般,将这些钢铁巨兽赋予了生命。远处,多田骏与他的部下们站在一座小山丘上,以一种近乎敬畏的眼神,遥望着这场科技与勇气的碰撞。
突然,多田骏的眉头微微一皱,仿佛脑海中闪过了一道闪电:“八路军的战车,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