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重逢云龙将军的谈判艺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两人重逢,千言万语化作轻轻一拍。陈浩关切询问起张大彪腿伤,后者则以豪迈之姿,大力拍击伤腿,笑言无碍,那是战斗留下的勋章。目光转向陈浩身后,几辆驴车缓缓驶来,满载着未知的希望。“此行又带来何等好物?”张大彪好奇探问。陈浩轻笑道:“与往次相仿,几车物资,几份情谊,皆是兄弟们所需。”言语间,二人并肩而立,望向远方,心中已绘制出更加辉煌的战斗蓝图。 \"即刻号令麾下勇士,将车上满载的物资悄然返程重置。\" 这一次,他别出心裁,筹备了数只坚韧麻袋,意图隐匿行踪。货物卸载之际,即便是精心藏匿于麻袋中的武器弹药,依旧难掩其锋芒毕露之态。然念及李云龙将军的迫切需求,此等细微瑕疵亦只能暂且搁置。

    张大彪眼见车中皆是八路军梦寐以求之军需辎重,心中澎湃难抑,随即激励战士们迅速行动,同时遣使急报李云龙将军。此景此情,悄然落入赵刚之眼,心中暗自赞叹:“此人,陈浩,果真是非同凡响!”随即转身对魏大勇笑道:“走,我等亦去一探究竟。”

    赵刚于旅部待命之时,早已耳闻陈浩之大名,五百挺轻机枪的豪举,数十万发子弹的慷慨,乃至那神秘莫测的火箭炮与火箭筒,无一不彰显其不凡。如此规模的军备补充,于八路军而言,实乃前所未有之盛况,以至于后勤部门数日之内,门槛几被求援之声踏破,皆是渴望武器支援的急切之声。

    相较于敌寇之雄厚,即便是与友军中央军、晋绥军相较,八路军的装备亦是捉襟见肘。故而,一条稳定的武器补给线,对八路军上下而言,无异于久旱逢甘霖。

    正当此时,陈浩与张大彪并肩而来,赵刚迎上前去,主动伸出手来:“陈浩顾问,幸会,我是独立团新到的政委赵刚。” 陈浩目光深邃地审视着赵刚,确如所闻般气宇轩昂,遂与之握手,笑道:“赵政委之名,如雷贯耳,燕京才俊,莅临独立团,定是文治武功并进,引领我等开化矣。”

    赵刚以为此信息源自上级通报,未及多想,唯觉陈浩言辞间似有旧识之感,心中暗自揣摩,面上却谦逊以对,表示此行旨在相互学习。陈浩亦笑言:“赵政委过谦了,燕京大学门槛之高,我当年未曾踏足,不然或许已成书生,而非今日之武夫了。” 言语间,两人之间仿佛有了一种莫名的默契与共鸣。 燕京学府,其名显赫,犹如清华北大之精华汇聚一身,在华国教育界屹立不倒,声震四方。陈浩,一位命运多舛的学子,家庭的骤变如风暴般侵袭了他的高考之路,遗憾未能踏入顶级学府的门槛,转而踏上军旅生涯,一步之遥,却铸就了另一段传奇的序章。

    试想,若当年陈浩真能跨越那龙门,跃入清华北大的殿堂,或许军火界的璀璨星辰中将少了一颗独特的存在,而今日的陈浩,也将是另一番风景。

    “话说回来,赵政委,您深造的专业可非‘燕京小道消息’之流吧?”陈浩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戏谑,意图打破沉闷。

    “小道消息?”赵刚闻言,一脸茫然,未觉言中深意,只当是友人间轻松的闲聊。他诚恳回应:“燕京大学并无广播之专,我研习的是新闻学。那时年少轻狂,还参与过游行与罢课,真正坐在课堂的时间有限。更别提后来‘七七事变’风起云涌,读书之心虽在,奈何国难当头,便毅然投身抗日洪流。”

    赵刚的自谦,实则掩盖不住其非凡之才。能踏入燕京之门,已是万里挑一,而他放弃安逸,选择以血肉之躯扞卫家园,这份勇气与担当,足以让世人敬仰。他是国家的支柱,民族的魂魄所在。

    陈浩闻言,心中不禁泛起涟漪,懊悔自己刚才的轻浮之语,赶紧调整心态,与赵刚的交谈愈发投机。此时,他注意到赵刚身后矗立着一位高大身影,面容熟悉,眼神中满是好奇与审视。

    “这位壮士是?”陈浩好奇询问。

    “此乃吾之警卫,魏大勇,人称魏和尚。”赵刚介绍道。

    陈浩恍然,心中默念“魏和尚”,点头以示认可。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知道魏大勇的英勇事迹——从山本特战队的魔爪下逃脱,凭借一身胆识与武艺,徒手斩敌三人,这份勇气,与陈浩自己的经历相比,也别有一番滋味。

    山本特战队,那个曾经让陈浩头疼不已的劲敌,如今却成了他们私下议论的注脚。陈浩心中暗自揣测,历史的轨迹似乎又悄悄发生了变化,但这念头转瞬即逝,现在不是探究的时候。

    于是,二人继续前行,谈笑风生,直至团部大院。孔捷在屋内炕上坐卧不安,心心念念的声音终于响起,他迫不及待地贴近窗户,向外张望,眼中满是对来人的期待与欣喜。 他匆匆赤足跃出门外,犹如追逐猎物的猎豹,瞬间攥住了陈浩的腕间,那股子迫切,仿佛担心稍纵即逝的梦境。

    \"哈哈,今朝喜鹊绕梁,原是吉星驾临!我这厢早有准备,几桩古物静待君鉴,盼君多时矣。\"

    这份热情,着实令人措手不及。

    陈浩轻轻一笑,略带调侃地回应:“孔兄风趣依旧,藏品何在?愿一睹为快。” 随即,他巧妙地将手腕从紧握中解脱,展现出不凡的从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