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找呀找呀找夏都(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考古学家认为,中这个字,其实是旗帜的变种,古时候部落首领们想要召集人们开会,就会树立旗帜。

    人们看到旗帜,就知道这是首领在叫人了。

    所以旗帜,有的时候也代表着中央的意思。

    古时候的斩将夺旗多半也是这个道理,在两军交战时斩掉敌军的旗帜,直接等同于瘫痪了敌军的中央,这个时候敌军不投降还等什么?

    等到古人从部落时代进入到奴隶时代,国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此时不再是一个旗帜就能随意驱使所有国人的时候。

    这个时候作为君主,又该用什么方法来召集并治理自己的臣民呢?

    所以奴隶时代早期的华夏先主们,迫切的需要一柄在精神高度上被人们深刻认同的旗帜。

    先主们选择的旗帜,就是地中。

    在北纬三十五度至三十六度的温带,基本上全世界的古文明都孕育在这个纬度带上。

    其实很简单,再北边一点儿有些冷,没办法支持古人们从游牧转为种植,没有种植就难以形成文明。

    再南边一点儿,气候温暖,食物丰富,靠采集就能活得很好,为什么又要费劲步入文明呢?

    有了文明就有阶级,焉知到时候谁是诸侯谁是牛马?

    唯有这个地方,最适合发展出种植文明。

    有了种植,那么指导种植时节的历法就至关重要了。

    可以说,谁能掌握准确知道人们种植的历法,谁就天然会被早期先民们认为是领导者。

    所以那些可以方便测定历法的地点,就成为了古早统治者们用来统治的旗帜,是为地中,和天帝居住的天中属于对应关系。

    陶寺遗址,是尧舜时期的地中,所以也是尧舜时期的都城。

    等到了商周时期,当时商朝的第四位帝王太甲微认为古时候的地中已经不准确了,于是开始勘定新的地中。

    这个地中,就是现在的登封遗址,位于洛邑市东边。

    乃至于周朝夺取了商朝的天下,还编写了尚书告诉后代地中是多么的重要。

    只要周王室守住了地中,就依然能够掌握天下,后来果然周王室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东迁到了洛邑。

    话扯远了,登封遗址在北纬三十五度,陶寺遗址在北纬三十六度,是因为黄赤交角变化的原因,导致商朝的太甲微要勘定新地中。

    那么在商朝以前,陶寺遗址作为地中是没有问题的。

    也就是说,在商朝以前陶寺遗址是地中,即夏朝的地中是陶寺遗址。

    又因为地中的特殊政治地位,所以可以推导得出,陶寺遗址就是夏朝的都城,至少是最重要的一个都城。

    尧舜禹的禅让在这里开始,夏启的反叛也是从这里开始,自然夏朝的开端当然是从这里开始。

    但是楚周士为什么要找陶寺遗址?他找这个是为了什么?没有他,难道考古学家就考证不出来陶寺遗址就是早期夏都吗?

    周余臣多想了一层,毕竟陶寺遗址是夏都的说法,在考古界已经算是大众消息了,只是还缺少决定性的文物发掘出来,大家不好用自己的职业生涯来为此背书罢了。

    如果楚周士真的那么关心夏都,收藏了那么多的书看,那么他肯定知道陶寺遗址就是夏都,所以他还找什么呢?

    想到这里,周余臣突然猜到了子鼠为什么要让自己来查这个东西了。

    他妈的,楚周士负责了国家宝藏的修建工作,自己在双吉县解决的那个兵魂灵球又被收纳到了国家宝藏之中。

    该不会是这楚周士其实是在找国家宝藏吧?

    也不对,国家宝藏的账就是他做的,他应该是知道至少一个国家宝藏的地点的。

    所以他并不是在找国家宝藏。

    换个思路,国家宝藏里面,会收藏大日皇帝用来复国的强大超凡武器。

    或许是楚周士在一次工作的时候,从国家宝藏中得到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需要找到夏都去验证。

    所以他才费尽心思想要找到夏都,找到夏都也就代表着他找到了自己从国家宝藏中得到的那个消息。

    所以这个消息到底是什么?

    周余臣想了想,问到:“姐姐,我问一下,老爷子既然收藏了那么多书,说是要找夏都,刚好我其实也是研究这一块的,不然我不可能一眼就能看出老爷子的品味这么好。

    所以我想知道,他有没有研究出来什么?或者是夏都的线索也可以?”

    “这个啊,我倒是真的不知道,他有的时候就在自己的书上写写画画,研究出来什么也不说。或许他真的有成果,都写在书上的读书笔记里面了吧?”中年妇女撇了撇嘴尝试回忆了一下无奈道。

    闻言,周余臣还不知道中年妇女想要干什么?

    他闻弦知雅意说道:“姐姐,相逢即是有缘,茫茫人海中难得遇到老爷子这样的知音。可惜天不假年,我晚来了一段时间,没能和老爷子畅聊一番。

    这样,您看我把这些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