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超七度空间》的制作(2)(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周修辰坐在工作室的沙发上,手中把玩着一枚古铜色的茶叶罐,这是他和蔡亦玲在一次旅行中从一位老茶农那里得到的。茶叶罐上的图案描绘着山水之间,一位老者正悠闲地泡着茶,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爷爷,也激发了他创作灵感。

    “我要写一首歌,一首关于茶,关于家,关于我们伟大祖国的歌。”周修辰兴奋地对林麦可老师和方闻杉说。林麦可老师挑了挑眉毛,笑着说:“那你可得泡一壶好茶,让我们也感受一下那种味道。”

    方闻杉则是一本正经地拿出了他的笔记本,开始记录下周修辰的想法。他说:“茶,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要写的这首歌,不仅要有味道,还要有故事。”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方闻杉深入研究了茶文化,从陆羽的《茶经》到现代的制茶工艺,他都一一探究。他甚至亲自去了一趟茶园,体验了采茶和制茶的过程。他把这一切都融入到了歌词中,创作出了《爷爷泡的茶》。

    在编曲上,周修辰和林麦可老师决定将传统的中华元素与现代的音乐风格相结合。他们在曲子中加入了古筝的旋律,又用电子合成器创造出了现代感的节奏。他们还巧妙地将茶壶倒水的声音融入到了音乐中,让整首歌都充满了茶香。

    在录音室里,周修辰一遍又一遍地录制着和声,他的声音在曲子中游走,就像是茶香在空气中飘散。林麦可老师则在一旁调整着音效,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

    当这首歌最终完成时,他们三人坐在工作室里,静静地听着。音乐缓缓流淌,就像是一杯好茶,让人回味无穷。周修辰满意地笑了,他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爷爷泡的茶》。”

    林麦可老师,一个在音乐界响当当的名字,却有着一颗滚烫的“中华心”。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中华元素的装饰品,从京剧脸谱到青花瓷,每一件都透露出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有一天,周修辰和方闻杉来到林麦可老师的工作室,准备一起讨论新歌的编曲。一进门,他们就被墙上挂着的一幅巨大的中国山水画吸引住了。周修辰忍不住赞叹:“林老师,您这是把半个中华艺术馆搬回家了啊!”

    林麦可老师笑着回应:“这算什么,我家里还有更多的宝贝呢。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可是深入骨髓的。”

    方闻杉好奇地问:“林老师,您是怎么喜欢上中华文化的?”

    林麦可老师眼中闪过一丝怀旧的光芒,他开始讲述起自己的故事:“我小时候,家里有个长辈曾经在中国留学,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而且,我一直很感激中国在1950年对我们朝鲜的帮助,这份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

    周修辰听后,感动地说:“林老师,您这是‘精神中华人’啊!”

    林麦可老师哈哈大笑:“没错,我就是‘精神中华人’。所以,在我的音乐里,你们总能听到中华文化的影子。”

    在创作《爷爷泡的茶》这首歌时,林麦可老师更是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发挥到了极致。他在编曲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旋律,比如古筝、笛子,还有二胡。每当这些乐器的声音响起,都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在录音室里,林麦可老师一边调试着乐器,一边哼唱着旋律。他的动作是那么的自然,仿佛这些乐器就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周修辰和方闻杉看着他,心中充满了敬意。

    当歌曲录制完成,他们三人坐在一起,听着成品。林麦可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就是我想要的感觉,这首歌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是我对中华文化的致敬。”

    周修辰的心中,中华的山河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他灵魂的归宿。从敦煌的壁画到长城的砖石,每一次触摸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凝视都是对文化的致敬。他决定,要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嘻哈音乐,来表达这份敬意。

    在他的工作室里,周修辰摆出了一副严肃的表情,这在平日里爱开玩笑的他身上可不常见。他清了清嗓子,对着麦克风说:“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开始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了。”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跳动,节奏开始在房间里回荡。

    “从敦煌的壁画到长城的长龙,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故事重重。”他的歌词里充满了对中华历史的赞美,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他的音乐里融入了古筝的旋律,二胡的悠扬,还有鼓点的节奏,这是一场中西合璧的音乐盛宴。

    蔡亦玲坐在角落里,看着周修辰投入的样子,她的眼中满是骄傲。她知道,这个男人不仅仅是她的爱情,更是她心中的英雄。她轻轻地打着拍子,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哼唱。

    “虽然我在台北长大,但我的心里有个中华。”周修辰在歌中这样唱道,他的声音充满了力量和热情。“我要用我的音乐,让世界听到中华的声音。”

    这首歌很快就在录音室里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做《中华魂》。在这首歌中,周修辰用他独特的嘻哈风格,讲述了他对中华的热爱和敬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