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中枢制衡之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知道嬴荷华一贯和李斯走得近。

    这些年来她的一言一行大致没有偏离他对法家的认知。

    因为张良的介入,她的眼神有了些细微的改变,这种改变很熟悉——在二十年前,在吕不韦的门客,墨柒,也有过这种眼神。

    许栀直言:“公主洞若观火。当下时局动荡,我真不该逃婚以成恶名,令六国之人找到机会。”

    王绾看着她。

    “不然。”他道,“若如当年秦楚婚盟之定。公主若为楚后,身在楚王室,这于大王来说,或许加棘手。”

    王绾能这样说,那么他就不是单独来责骂她的。

    这才把接下来的话道出。

    “昌平君叛秦牵连着韩国旧部。至此,我想父王大概不再信任芈氏,也不再相信楚国的体系。”

    大概是因为张良的离开,推动了她的思考。

    这不是嬴荷华胡思乱想。

    王绾也有此虑。

    秦国在灭掉楚国之后,这个古老的对手的倒下,秦国真正开始惊醒——秦国势必要选择一条不同于楚国的道路了。

    关于这条路上树木的栽种,路基石子的选材……

    王绾与嬴政之间天然存在着的分歧。

    “您应该知道信任全在大王。这件事您来问臣,臣爱莫能助。”

    许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王绾的态度。

    许栀看着他,“我或许不明白。”她注视着王绾,“但或许一切冥冥中自有定数,丞相不要忧虑太重了。”

    她说不明白,但她的眼睛却让王绾忽视她眼中的那种力量。

    他已年过不惑,都要到知天命的年龄,但他看着嬴荷华,自然而然的道出了这种沧桑。

    这种感觉让王绾难以言说。

    只听小公主朝他报以微笑之后,又面露出少年人的哀愁。

    “我没有嫁给芈犹,想来父王不日便要再为我指婚。而在此之前,王兄的大婚才是第一要事。”

    王绾和她说话,几乎不将她当成一般的十七岁少女。

    “公主想知道上将军在灭楚后是否回咸阳?”

    许栀抬眼,在杯盏中注入了清亮的茶水,点了点头,缓缓开口,“您说,被父王指定坐镇寿春的人是李廷尉还是上将军?”

    楚国地大物博,土地广袤。

    这个极其重要的职位。只能由嬴政最信任的人来担任。

    李斯出于楚国上蔡,秦国的重臣,对于安抚楚地、通达嬴政的意愿都有着很好的作用。

    而王翦更是毋庸置疑的重量人物。武功威慑之下,楚地莫敢有反。

    然而!楚地要安定,少说也要五年。谁去了寿春,也就意味着谁将暂时远离咸阳的政治中心!

    这还是一次道路的选择。嬴政要将这个选择头一次公之于众,莫过于通过此事!

    嬴政的长公子的婚事在灭楚之前已经定下,这不算个哑谜。

    王绾试探道:“至于谁在寿春,想来大王心有定数。以臣之见,上将军得大王倚重。然而上将军熟掌军务,其担忧自身政才之备,该会力荐李廷尉。”

    “至于公主的婚事。”

    王绾久在咸阳,因而道听途说间得出一个结论。

    他纯粹觉得檄文上写小公主喜欢张良是无稽之谈。

    张良当少傅的时候,她十来岁在芷兰宫就把张良整得够呛,而且她在邯郸的时候还捅了别人一刀。张良与秦有恨,为人端直,不大可能对嬴荷华有好脸色。

    他又在想,李贤该算青梅竹马。可她在龙台宫前丝毫没管人死活。这回和他逃婚之后,她既不想办法和嬴政说想要嫁给李贤,她也没有找李斯寻求帮助。以至于李贤被活生生打了五十杖……又被罚去了蜀郡一带。

    ……

    王绾蓦地想起一句也还好幼时的话。

    ——御史要是不给我蒙恬,我就跑去雍城找父王。

    王绾转而道:“……难道公主逃婚,是因为意属蒙恬?”

    哪知她声调忽然抬高。

    “相国怎会有如此可怕的想法?!”

    “我之前在陈郢就听淳于太傅说我与楚王天作之合……难道相国也在其中?”

    “乱点鸳鸯谱,也不是您这样说的!上一个这样做的人,是昌平君。”

    嬴荷华小时候就能唬住王绾,长大了,更能把王绾吓得够呛。

    昌平君让魏咎求娶永安,然后就从相国的位置上下去了。

    永安这个性格,普通人绝对招架不住!

    “臣惶恐。”

    只见她毫不减少顽劣的本性,看着王绾满头大汗之后,笑道,“我与相国说笑。”

    王绾沉吟,言归正传,“虽然公主是为秦国所虑。但宗室见公主行迹有失,恐怕不会轻易松口。”

    “臣想公主不必太过忧心,大王不会让公主受到丝毫损害。”

    “父王日以继夜的处理六国之务,已然宵衣旰食。我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