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古代官员的话体会其中的弯弯绕绕(2/3)
这可真是太好了,简直太适合自己了,这种顾左右而言的做法实在是太适合官场了,委婉表达是官场大多数的交流方式。
什么心直口快,莽撞无理,那根本就不适合这圈子,说话要圆滑,不给人留下话柄,轻易不要戳人心窝子,免得言语间就把人给得罪了。
天幕上的这个官员简直就是吾辈楷模啊,说话留三分,不怕说不到重点,就怕只让你说重点啊。
尤其是储君是谁,那是一个大臣能决定的吗?
万一个没说对,以后指不定得罪人被穿小鞋呢。
说对了也不见得是什么幸运的事情,皇上要是误会自己站队了,那不用等以后从龙之功,自己现在就很危险,未必能有以后啊。
刘邦心里也不舒坦,自己的大臣倒是没有这样打太极,但是支持刘英这个嫡子,自己连问的机会都没有,其他皇子目前都没有什么一争的能力和勇气,就连未来的汉文帝刘恒,自己哪怕亲自出手扶持,也未必能赢得了刘盈啊。
李世民专心看着天幕,自己可不愁太子的问题,也不会拿来问大臣,哦,想起来了,天幕说过自己问过大舅子长孙无忌,那不重要反正现在还没问了,太子就是李承乾。
赵匡胤倒是有想法,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不如问问谁更适合太子,看看大臣的意见,然后先好生教导着。
朱元璋可没问过太子选谁好,谁要是敢说太子不好,自己都要考虑一下这人的死法了。
朱元璋叹了口气,太子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啊,再想想老四朱棣,有点心塞。
朱棣时期,自己倒是试探过杨士奇等人,可惜这些都是坚持支持太子的。
杨士奇也想起了皇帝曾经对自己的问询,心中感慨自己不后悔直接表达了对太子之位的态度,太子乃是储君,国之根本,不能动摇啊,汉王比起太子,终究还是差了几分火候。
朱瞻基一朝,原本已经是太子的朱祁镇已经没有问询的资格了,不过这朝代的大臣倒是不介意皇上朱瞻基对于太子之位的看法,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一定好好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对着朱祁钰就好好夸一夸吧。
顺治帝福临心中虽然康熙做的挺好的,但是皇贵妃董鄂氏和皇四子的真爱滤镜开的实在太大,福林自觉自己和董鄂氏的儿子资质绝对在诸位皇子之上,若是两人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肯定做的比康熙还好。
如果这个孩子能够平安长大,再来做这样的想象吧。
如果是一废太子后的康熙问了这个问题,满朝文武可能真的没几个敢回答这个问题的。索额图的下场还摆在那里呢,康熙作为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只有自己决定,皇子、臣子、奴才去遵命的份。
康熙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不语,养子如狼,这群儿子真是没一个安分的。
【官员甲:刑部新来的几个官员,仗着关系硬,不好好工作也就算了,还欺负同僚。你是不是帮那个受欺负的出了头。
官员乙:大人也知道这件事情,被欺负的那名官员,平时工作认真,却被几个关系户嘲笑。
官员甲:你们平时接触很多,你就没有发现那位官员眼中有一些狠劲。
官员乙:大人也知道这位官员啊!
官员甲:有些印象。
。。。。
官员甲:听说你平日在职的时候总是被同僚欺负,可有此事?
官员丙:怎么会?不过是我们之间的玩笑话罢了。
官员甲:我把你的职位升上一升,以后谁敢嘲笑你,就是在嘲笑我。
官员丙:这是为何?
官员甲:你长得像我的一个兄弟,当年剿匪,他为我挡了一箭。
官员丙:属下也定会为大人挡箭。
。。。。
官员甲:最近官员丙时不时有些仗势欺人。
官员乙:因为他是大人的兄弟就没报,大人都看到了。
官员甲:本官倒是没看到,你忘记我和你说过他的眼神了吗?
官员乙:属下不明白大人的意思?
官员甲:告知下去,此人工作敷衍,仗势欺人罚二十杖。
官员乙:那我们实打还是虚打,做做样子还是给他点教训?
官员甲:他曾经说过会为我挡箭的。】
很多百姓看的迷迷糊糊的,没搞懂这个官老爷的意思,是看中还是不安中啊,要是自己人为啥要打板子。
衙门的板子可不是好打的,重者会丢命的。
对于是实打还是虚打则是十分好奇,“打板子还能玩假的,所以就是怎么打都不疼呗,要是这样的话倒也没这么可怕嘛。”
刚刚感慨出来就遭到一旁伙伴的反驳,“这是人家的独门手艺,想真打就真打,想虚打就虚打,受伤程度如何,人家能自己掌握,不过要是你犯了事那绝对是真打了,除非您拿银子疏通关系。”
刚刚说话的男人则是摇摇头,自家哪有什么钱啊,还是老实本分些吧。
不少
什么心直口快,莽撞无理,那根本就不适合这圈子,说话要圆滑,不给人留下话柄,轻易不要戳人心窝子,免得言语间就把人给得罪了。
天幕上的这个官员简直就是吾辈楷模啊,说话留三分,不怕说不到重点,就怕只让你说重点啊。
尤其是储君是谁,那是一个大臣能决定的吗?
万一个没说对,以后指不定得罪人被穿小鞋呢。
说对了也不见得是什么幸运的事情,皇上要是误会自己站队了,那不用等以后从龙之功,自己现在就很危险,未必能有以后啊。
刘邦心里也不舒坦,自己的大臣倒是没有这样打太极,但是支持刘英这个嫡子,自己连问的机会都没有,其他皇子目前都没有什么一争的能力和勇气,就连未来的汉文帝刘恒,自己哪怕亲自出手扶持,也未必能赢得了刘盈啊。
李世民专心看着天幕,自己可不愁太子的问题,也不会拿来问大臣,哦,想起来了,天幕说过自己问过大舅子长孙无忌,那不重要反正现在还没问了,太子就是李承乾。
赵匡胤倒是有想法,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不如问问谁更适合太子,看看大臣的意见,然后先好生教导着。
朱元璋可没问过太子选谁好,谁要是敢说太子不好,自己都要考虑一下这人的死法了。
朱元璋叹了口气,太子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啊,再想想老四朱棣,有点心塞。
朱棣时期,自己倒是试探过杨士奇等人,可惜这些都是坚持支持太子的。
杨士奇也想起了皇帝曾经对自己的问询,心中感慨自己不后悔直接表达了对太子之位的态度,太子乃是储君,国之根本,不能动摇啊,汉王比起太子,终究还是差了几分火候。
朱瞻基一朝,原本已经是太子的朱祁镇已经没有问询的资格了,不过这朝代的大臣倒是不介意皇上朱瞻基对于太子之位的看法,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一定好好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对着朱祁钰就好好夸一夸吧。
顺治帝福临心中虽然康熙做的挺好的,但是皇贵妃董鄂氏和皇四子的真爱滤镜开的实在太大,福林自觉自己和董鄂氏的儿子资质绝对在诸位皇子之上,若是两人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肯定做的比康熙还好。
如果这个孩子能够平安长大,再来做这样的想象吧。
如果是一废太子后的康熙问了这个问题,满朝文武可能真的没几个敢回答这个问题的。索额图的下场还摆在那里呢,康熙作为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只有自己决定,皇子、臣子、奴才去遵命的份。
康熙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不语,养子如狼,这群儿子真是没一个安分的。
【官员甲:刑部新来的几个官员,仗着关系硬,不好好工作也就算了,还欺负同僚。你是不是帮那个受欺负的出了头。
官员乙:大人也知道这件事情,被欺负的那名官员,平时工作认真,却被几个关系户嘲笑。
官员甲:你们平时接触很多,你就没有发现那位官员眼中有一些狠劲。
官员乙:大人也知道这位官员啊!
官员甲:有些印象。
。。。。
官员甲:听说你平日在职的时候总是被同僚欺负,可有此事?
官员丙:怎么会?不过是我们之间的玩笑话罢了。
官员甲:我把你的职位升上一升,以后谁敢嘲笑你,就是在嘲笑我。
官员丙:这是为何?
官员甲:你长得像我的一个兄弟,当年剿匪,他为我挡了一箭。
官员丙:属下也定会为大人挡箭。
。。。。
官员甲:最近官员丙时不时有些仗势欺人。
官员乙:因为他是大人的兄弟就没报,大人都看到了。
官员甲:本官倒是没看到,你忘记我和你说过他的眼神了吗?
官员乙:属下不明白大人的意思?
官员甲:告知下去,此人工作敷衍,仗势欺人罚二十杖。
官员乙:那我们实打还是虚打,做做样子还是给他点教训?
官员甲:他曾经说过会为我挡箭的。】
很多百姓看的迷迷糊糊的,没搞懂这个官老爷的意思,是看中还是不安中啊,要是自己人为啥要打板子。
衙门的板子可不是好打的,重者会丢命的。
对于是实打还是虚打则是十分好奇,“打板子还能玩假的,所以就是怎么打都不疼呗,要是这样的话倒也没这么可怕嘛。”
刚刚感慨出来就遭到一旁伙伴的反驳,“这是人家的独门手艺,想真打就真打,想虚打就虚打,受伤程度如何,人家能自己掌握,不过要是你犯了事那绝对是真打了,除非您拿银子疏通关系。”
刚刚说话的男人则是摇摇头,自家哪有什么钱啊,还是老实本分些吧。
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