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本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412章本质

    第412章本质

    深夜下的乾清宫,依旧是灯火通明。

    跟陈奇瑜的那番交谈结束,朱由校的心情不是特别好,尽管天津的种种发展,都在朝好的趋势倾斜。

    倘若能够打通与藩属朝鲜的海贸,围绕天津、登莱构建的北方海贸体系,就能带动北直隶的发展,可是藏在背后的隐患与暗涌,也超出了朱由校的预期,似乎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操控着……

    “眼下华汇银号在天津的分号,合计揽储有多少银子各式放贷有多少”

    东暖阁内,朱由校坐在宝座上,看着被临时召进宫的王升,偌大的东暖阁,眼下再无旁人。

    坐在锦凳上的王升,心情显得有些紧张,毫无征兆下天子将他急召进宫,直觉告诉王升定有大事!

    “禀陛下,截止到上月底,仅在天津的分号,揽储的银子超400万两,各式放贷的规模达300万两。”

    王升从锦凳上起身,抬手作揖道:“此外为在顺德、广平、大名等府开设分号,仅天津分号便拆解出80万两,用于上述分号做储备金银,像过去购进的少府债券,天津十三行银股等,皆挂在在京总号名下。”

    “也就是说,眼下在天津的分号,压箱底的银子就剩20万两”朱由校眉头微蹙,看向王升道。

    “是的。”

    王升点点头道:“不过天津的情况,跟其他地方的分号不同,在最近两个月间,进分号的储银便达200多万两,且这种趋势还在保持中。”

    “在天津的分号掌柜,预判这种苗头跟天津开海有关,特别是西夷北上后,该幅度表现得更明显。”

    “加上拆解出的80万两银子,要限期3月内归还天津分号,所以即便是真的出现到期兑付的情况,天津分号也没有太大压力。”

    不对。

    不对!

    朱由校敏锐的觉察到不对劲儿,哪怕在此之前,内帑直拨给天津很多银子,十三行也在天津扎根,但是这个揽储的幅度太夸张了。

    朱由校不否认在大明治下,存在着规模不小的金银,但那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啊,仅天津一处,刨除掉那些在市面流通的银子,如何能储蓄进这么多银子,况且这批储蓄的银子,多数还被华汇银号放贷出去。

    难怪天津的粮价会增长这么快。

    难怪天津的地价会增长这么快。

    除了跟天津治下的脱产群体增多有关外,这也与大批金银涌进天津有关,况且涌进的这股势头,还表现得格外强势。

    “大宗的储蓄银有多少”

    想到这里的朱由校,看向王升说道。

    “估算下来占了近六成吧。”

    王升沉思刹那,讲出他知晓的情况,“尽管在天津治下兴建起诸多的产业工坊,也出现大批的脱产工匠学徒,但是他们多数是过去的破产群体,除去要吃穿用度外,不少选择在天津卫城,甚至是一些卫所村落购置房产。”

    “在天津分号的借贷中,就有一项是针对官营诸厂的工匠,由所在工坊作保,按月偿还本息的贷款,这个比重占到总放贷的两成,也就是60万两。”

    “不过陛下,说到天津分号的事情,最近分号在细查一桩奇怪的事情,有不少东南口音的人,来华汇银号储蓄银子,只是此事要悄悄的摸查,所以尚未向御前呈报,但是却也查到一个人,似与魏国公府有关系。”

    南京勋贵

    朱由校的眸中掠过一道精芒。

    “而且最奇怪的是,那人似毫无顾忌,在天津时曾多次拜访十三行。”

    王升流露出几分疑惑,“而从便民社这边,臣还得知一桩事情,十三行下辖的粮行,运抵辽东的大宗粮食,多是来自东南诸省,只不过他们走的不是海运,而是漕运。”

    “因为北直隶的粮食需求持续增加,便民社在湖广、两淮等地进购不少粮食,可唯独东南诸省的粮食,却总是难以购到大宗份额,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小单,错非有琉璃、香皂、香水这些稳定进项,恐在粮食这一项,便民社的亏空会很大。”

    有人想玩火啊!

    朱由校表情严肃起来。

    “那在过去这段时间,是否有人打听便民社或者直接找到你呢”朱由校想了想,看向王升询问道。

    “有,还不少。”

    王升点点头道:“特别是天津的十三行,想跟臣达成某种协定,看能否增加对琉璃、香皂等物的份额,甚至有几位在京勋贵,还多次宴请臣。”

    果然啊!!

    朱由校坚定了心中所想,在此前较长时间内,他的精力与注意皆放在别处,对天津治下也好,对华汇银号也好,对便民社也罢,关注的相对少一些,毕竟他安置的这批人,还是值得信赖的。

    就像便民社购进粮食,以平价在北直隶各地售卖,尽管是赚不到银子,甚至会赔不少银子。

    但是朱由校将琉璃、香皂、香水等物,都交由便民社进行生产与售卖,这部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