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乐和功成返山东,朱贵传讯自西去(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个来源。

    朝廷渴望他们具有和常胜军一样的战斗力,但事实却是大相径庭,而这么拉胯的军队,宋朝之前还拿大把银子供着,西军必定不满。

    多方面对比之下,西军很可能处于一个心有怨怼,磨洋工的状态。

    比如种师中的军队溃败,虽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姚古按兵不动导致种师中孤军深入,粮草赏金都匮乏。

    在阵前无法寄予士兵赏赐,从而大批士兵逃亡。但归根结底,还是整个宋朝积弊已久,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让将领对下级士兵的控制微乎其微,虽然原因不同,但结果与中唐时期徐州兵的骄纵何其相似。

    到最后西军为什么完蛋了?因为宋钦宗脑子有病,用祖宗之法释种家兵权。

    当时得西军本来就风雨飘摇,被徽宗各种手段搞得分崩离析,全靠种家勉力维持。结果等种家失势后,彻底瓦解成了一团散沙。所以太原之战时,各路人马谁也不服谁,各自为战,被金军各个击破,北宋军事力量至此彻底完蛋。

    搞到最后西军各路根本无兵可以勤王,有也只能是一些刚刚征召的新兵,走不了多远就各种自溃了。

    因而开封第二次被围时,北宋这边主要的军事力量其实是禁军,根本鸟用没有,还不如各路山上下来的好汉和裹挟的农夫,也就是各路义军。至少义军还算有点组织度,不会说走着走着就溃散了;面对女真骑兵,义军多多少少也还是敢冲上去干的。

    再然后,禁军死完了,义军也死完了,北宋可以说是彻底无兵可用了。

    靖康的失败在于开封城内禁军伤亡已经过半,而无法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如果西军主力还在,而不是在太原浪掉,那么守住开封一点问题也没有。

    再放的远一点如果当时果断放弃太原,让王禀在坚守一段时间后突围,汇和种师中,以及剩下的胜捷军收缩兵力守住太行和真定,张灏和姚古,解潜守潼关一带,更不会有问题。

    所以其实一开始不要搞种家,不要搞西军,靖康之耻还是可以避免的。种家未失势时,西军尚且敢结阵与女真骑兵野战。种家失势后,西军覆灭,宋兵畏金兵如畏虎!

    从范韩一直到最后的中兴主力,可以说西军不仅陪了北宋一辈子,还养大了南宋。

    西军有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范仲淹,韩琦。

    西军有面涅将军狄青,有使“宋几振矣”的王韶,有杨家,姚家,折家,种家。

    西军后期,还出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就在快不行时,更是出了闪耀千古的岳飞岳武穆,三川口,好水川是西军输了,可打出来的是西军的血性,西军是被指挥坑了。尤其是着名昏君宋徽宗和那个年代的奸臣童贯合谋坑的。

    反观一直为宋朝统治者所倚重的“八十万禁军”的中央禁军,人要长高大帅气,还要懂规矩,军事经验其次,后期腐化不能战;而河北禁军由于宋辽和议,澶渊之盟签订,宋辽之间漫长的边境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长年无战事,战斗力更是不堪一提。北宋西军是北宋名将和强军的摇篮,也是这个王朝的护身符,宋徽宗时期有不受中央控制的倾向,但是现在在奸臣的挑拨之下,西军又要被搞,历史又要重演了。

    当狄泉的亲笔书信送到老种经略相公面前时,种师道看着那封书信上的娟秀字迹,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祖父怀里听着祖父讲述狄青当年纵横驰骋的故事。

    往事如烟啊!

    狄泉在信中答复了种师道想要结盟的想法,并且告诉他目前梁山泊的军事实力还不能渗透到西北,但是也告诉他,萧嘉穗的部队已经是整装待发,到时候还是会帮他们分担压力,在田虎和辽国后方帮忙的。

    狄泉还说,他已经听说刘法将军捐躯的事情,作为西军后人,狄泉也是扼腕长叹,在山东遥祭刘法英灵。

    狄泉还说,西军能苦斗,敢牺牲,已经是天下闻名,陕西四路从大范老子范雍开始经营起,强兵之名,已垂近百年,西军除四路正军,其他不管蕃兵,强壮,弓箭社,与西夏,青唐诸羌纠缠百年,是一支敢于深入瀚海戈壁千余里做野战,为大宋开疆拓土的军队!陕西诸路,一家数代都为西军效力,男子活不过三十,一堆寡妇同处而居的景象,比比皆是。

    而今朝廷内部奸臣作乱,主昏臣庸,四方蛮族入侵,中原危如累卵,作为西军之中的老大哥,希望种师道早做打算,不要丢弃了祖宗之地,这样的军队,自然有其骄傲和传统,秦陇之士,汉风唐韵重义轻生并不稍减,这支军队,却因为北宋末年高层的胡乱使用,大宋内部的争权夺利而被弄得混乱不堪。

    大宋最后一支野战军,在四年半之后,竟然能被拆得在汴梁,在河北,在河东,在陕西,甚至在江南到处都是,竟然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覆灭了,后来吴家兄弟虽然收拾起余烬,但是西军再没有已经冠绝天下的名声功绩,后人读史至此,宁不扼腕叹息!

    “我狄寨主还写了军歌一首,赠予种经略!”

    种师道接过了朱贵递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