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快马加鞭传讯息,福祸不定救万民(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自己要是真这么干了,就要作亡国了。

    狄泉明白宋徽宗打的是什么念头,北宋一开始就有一个先天不足,就是原五代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辽国。让北宋从一开始就没有了北方燕山的屏障,契丹铁骑可以一马平川地穿过广大的河北平原。

    所以北宋王朝自始至终,心里一直装着这个事。

    北宋也确实算以文治国的极致了,不然不会有三易回河的智力方略的提出与实施,只是当时的技术水平,不能支撑宋朝达成战略目标,但是从战略方向上还是比较正确的。

    他们的这个智力方略就是,建立“水长城”,这个花了三十年修成的水长城,在北宋初期还是比较成功的。

    由于先天没有了燕山的长城防线,就在以白沟河的界河及白洋淀等水路为基础,修成一个宽数丈,深一丈的水路长城,并且在河北北部广泛开垦种植水稻,修浚池塘,以建立契丹铁骑的防御体系。

    但这个体系随着黄河北流被堵,到处改道淤积,导致水长城体系输水不足,逐渐失去了成体系的防御效用。

    但是他们在古代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却想要逆天而行,三易回河等的失败操作,导致河北千里良田尽失,不但失去钱粮赋税的造血功能,并且再三的易道回河工程及无穷水患,导致花费巨大河北钱粮失血严重。

    河北已经不能独立支撑北方戍边,宋真宗时北部重镇定州路常驻十万兵,但到宋哲宗时已只几千兵。

    北宋数朝对黄河的折腾,除了遗留水患无穷,和广泛的黄泛区等等,对国家安全来说,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导致河北对契丹和后来金国的防御体系,基本丧失,失去防御纵深,北方骑兵可以一马平川到达中原腹地,辎重物资可以顺黄河而至,所以到哲宗之后,在地理和国力上面,靖康之耻是已在所难免。

    至于奸臣的心思,狄泉也能够想得到,他们哪里是为了国计民生,就是按照宋徽宗的心思,曲意逢迎罢了!

    就像是当年的宋朝宰相文彦博,他当年提出了一个方案,他认为黄河决堤的原因是水量太大,所以可以把一部分流量分散到六塔河当中,这样一来水量恢复正常,自然就可以顺利地到达入海口。

    但是,文彦博却忽视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六塔河的宽度不足以容纳那么多的水量,到时候不但分散不了黄河水,还会造成六塔河决堤灾害。因为他的方案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所以刚一提出便遭到了同僚的反对。

    欧阳修表示,此前从未有过六塔河分流的经验,为了周边百姓的性命安全,最好还是舍弃这个方案。

    对于文彦博来说,他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治理黄河,而是通过这件事体现自己的价值,若方案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

    至于那些普通百姓的性命,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甚至,曹正的信上还有提到了李彦有个设想,他上奏宋徽宗说,要在黄河和长江完全不修河堤,任由黄河长江泛滥,把江河两岸洪泛区划成草场养马,是不是可以甩开修河的负担?

    这样,不用防范洪灾的同时,也就不缺军马,改变了宋朝缺少战马的军事困境,而且江河两岸不许百姓定居,洪水也不会造成灾民泛滥,动摇统治。

    狄泉看见了这条建议,差点没气死!

    养过马的都知道,马是北方草原生物,喜欢干旱偏凉的环境。

    假如雨水多,在夏季马容易受潮生病。假如是冬天降雪多,马就不能用蹄子刨开积雪吃到食物。

    因此在草原上假如赶到冬季降雪严重,哪就会出现严重的雪灾,大量牲口会因此而死去,因此在黄河以南的江淮地区并不适合养马。

    这李彦完全是信口开河,幸好这个建议太过离谱,宋徽宗没采纳,据曹正所说,也是一百多个言官御史当庭表示这一条要是被准了他们就在东华门外集体自焚,把宋徽宗给吓住了。

    但是,这死谏的言官御史在下朝之后,三成人居然被各种理由罢官夺职流放,甚至还有被暗杀了的,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如此,足见这些奸臣和前面的那些管理也是一样,大动河工,天下苦役,不仅能够满足宋徽宗好大喜功之心,他们还可以从这个浩大的工程之中谋取不知道多少的暴利。

    最后,这滚滚的黄河水,就像是一点点的奔腾金沙,把钱全部冲进奸臣的口袋之中。

    狄泉立刻派出人去请许贯忠前来商议,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应对。

    摆明了,宋徽宗是想拿黄河水冲他,但是能否成功存疑。

    这件事情,如果宋徽宗干了,成功的几率,狄泉以一个后世人的眼光来判断,都不超过百分之十,更何况这个工程还是在奸臣手中掌握的!

    都不用说黄河改道的波及程度,就说黄河泛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古代黄河基本上年年要治理的,一旦治理出现问题一到汛期碰到发洪水肯定是大灾。所以黄河一定要治,征发徭役这事全看朝廷对地方掌控程度,一旦地方控制力弱了,徭役全被贪官污吏摊派到穷苦人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