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比射术遥空四平箭,九连珠神手定胜负(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不相信!

    狄泉气定神闲,站在起射线上,左肩对目标靶位,左手持弓,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身体的重量均匀的落在双脚上 ,并且身体微向前倾。

    这点很重要,站立,在九箭定太平之中尤其重要,虽然看着姿势很正常,但是周侗在其中加入了桩功,自然有所不同。

    箭失搭在手指上,单色主羽毛向自己,箭尾槽扣在弓弦箭扣上,右手以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扣弦,食指置于箭尾上方,中指及无名指置于箭尾下方。

    狄泉举弓时左臂下沉,肘内旋,用左手虎口推弓,并固定好眼睛与大树,在开弓的过程中同时将眼,准星和靶上的瞄点连成一线。以左肩推右肩拉的力将弓拉开,并继续拉至右手“虎口”靠位下颌。

    但见狄泉待开弓,瞄准后右肩继续加力同时扣弦的右手三指迅速张开,箭即射出。

    但见那箭矢“嗖嗖嗖”,狄泉连珠箭快速射击,上三,中三,下三,三支箭齐刷刷的钉在树上!

    在场的众人登时惊呆了,因为狄泉射的这不是四平箭,这是九平箭,九支箭不偏不倚,齐齐整整的三三排列,至于其深度如何暂且不知,但是这难度直接是翻了翻的,毕竟九支箭,比南柏麟那四支箭两倍还要多了一支箭。

    箭中靶位后,狄泉左臂由腕、肘、肩至全身依次放松,他心里面已经知道,自己赢定了。

    要使箭脱离弓飞向靶纸,一般人均可做到。但引弦后经正确瞄准,使箭射中靶标,则必须有一定的经验累积才可练成。每

    次射箭时要用固定的姿势,相同的力道。但是人在精神及肉体上会时时产生变化,要每次都以同样的状态或同样的样子来射箭是不可能的。

    所以,后世的射箭运动那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为了使射箭姿势尽量正确,必须学习射箭的技巧、知识。学习后按照姿势反覆练习,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熟能生巧,最终都能练成与正确姿势接近的自己的姿势,这时即使意外地遭到精神上或肉体上的不安影响亦能充分把持,不致误差太多。

    射箭的目的不在于增强肌肉,拉弦时不可使出全身之力,应只让两手用力扩张,肩膀的肌肉必须放松,你要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完成了用心灵挽弓射箭的条件之一;吸气后,轻轻的将气往下压,使得腹部绷紧,再引弓射箭,呼气要尽量的慢而稳,而且要一口气完全呼完;引弓手轻柔地向后方伸展至完全伸直,是松弦、保持最重要的条件。

    而南柏麟他根本不知道这些理论,全是凭借经验和手感,狄泉用周侗的经验再加上自己对后世射击运动的了解,融会贯通,才敢如此托大。

    其次,就是狄泉赢在射法上,南柏麟是拇指钩弦法,拇指第一关节弯曲钩住弓弦,食指指腹压住拇指形成锁扣,同时食指第二关节侧面与箭杆接触,可以施加一个横向力。

    拇指钩弦法是中国传统射法的最大特点,能适应不同的起射环境,无论是站立静态射还是移动步射,甚至在飞奔的马、颠簸的车上发射,都可以完美地射出每一支箭。

    而狄泉用的是“地中海射法”。

    张弓射箭的手法,主要有三大类方式,西方学者分别将之命名为“捏箭式”、“地中海式”和“蒙古式”。

    而实际上常见的手法只有两大类:流行于盛行单体弓的西方世界的“地中海式”,由食指勾弦位于箭尾之上,中指和无名指勾弦位于箭尾之下;流行于盛行复合弓的东方世界的“蒙古式”,用戴着扳指的拇指勾弦,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以加强力道。这两种不同的手法,源于单体弓与复合弓不同的特性。单体弓的弓身一般较长而弹性差,拉满时、弓弦的角度比较大,适合用多个手指勾弦;复合弓的弓身一般较短而弹性好,拉满时、弓弦成锐角,只适合用拇指单个勾弦。

    地中海式可以箭头延长线瞄准,而且比较容易上手。竞反的体系更科学,按照竞反的方式练习射箭进步快。但缺点就是搭箭慢,稳定性差。地中海和竞反其实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有点像而已。

    蒙古式优点是搭箭稳定,颠簸时也不会掉箭,利于移动时射击和骑射,缺点是不能直接使用箭头延长线瞄准,而且缺乏训练的时候,出箭时很容易碰撞弓把,影响精度和威力,换而言之,不好上手。

    地中海适合新手,也能打出好成绩。

    但蒙古式,适合练“心”,要打出好成绩,必须苦练到形成肌肉记忆+感觉,必须会控制自己的心态。

    刚刚一场大战过后,那南柏麟先是大战一场,此时气息紊乱尚未停歇,又紧接着败于狄泉之手,心态自然会受到影响。

    再加上他性格本来就急躁,根本不可能做得到平心静气,又急于证明自己,即便是他本来的射术是不错的,也无法发挥到最强的水准。

    狄泉用的是容错率最高的“地中海射箭法”,再加上他的心态,必胜无疑。

    “狄寨主这箭……”

    张弃病主动走上前去查看这狄泉的九支箭,这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