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诸葛英设计报仇,公孙郎夜传讯息(2/3)
,他在官场上备受排挤和迫害,因为他在刑狱诉讼和断案方面表现出色,却因性格刚正难以融入官场,后来被包拯赏识启用,此人有三大特点: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医学高明,江湖人送外号:再世诸葛。
后来皇帝要包拯给他办案,给了他特权:“御札三道”。
公孙策灵机一动,把“御札三道”变成了龙、虎、狗“御铡三刀”,日后也是名扬天下。
“公孙兄,我父尽忠职守,无辜惨死,我今定下计谋,要叫项元镇自食其果,你帮我把这计策详情送往梁山泊军营,叫他们依计行事,大仇可报!”
公孙郎被诸葛英紧紧的抓住双手,但公孙郎却面露难色,因为他虽然刀笔精通,会医术验尸,也会扶乩算卦,但是却手无缚鸡之力,让他去梁山泊大营送信,这危险程度太高了。
“这倒是不难办,如今大战在即,山贼草寇人等避之不及,怎会前来劫掠你,我这里有祖传诸葛连弩一把,赠予你防身。”
诸葛英说罢,便是取出祖传的诸葛连弩,递给了公孙郎。
诸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制作的一种连弩,最先称作元戎弩,被后世称为“诸葛连弩”。
诸葛连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来汉末魏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但是,这种连弩的制作方法当年传给了南方少数民族,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条说:张云《咸通解围录》——南蛮有执旗者傅城发静塞弩,贯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资料说的是唐时西南民族中还在使用一种弩,当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据说就是当年的诸葛连弩。
而诸葛英祖爷爷辈的时候曾经去过云南即边之地,在当地少数民族那里学回来了诸葛连弩的制造方法,并且加以改良,现在的诸葛连弩,材料比原先的精良,体积更小,射程更远,而且威力也相对增高了不少。
“有此物防身,倒也得心应手,不过英哥儿,这……我去一趟不难办,可是如何能让人家梁山泊首领相信我?”
公孙郎说的这个问题很现实,你就是把兵力部署图拿过去交给了狄泉,狄泉对于他们这些素昧平生的人,也未必会有太多的信任,又凭什么相信呢?
“我取一物交给你,算作信物,你交给梁山泊寨主狄泉,并告诉他,如若他不相信,便可直接派人进城寻我,我亲自打消他的疑虑!”
诸葛英返回屋内,拿出一把古朴汉剑来,交到了公孙郎的手中。
“此乃我先祖受昭烈皇帝所赠之章武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但是在李师古死后,这把剑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了诸葛氏后人的手里,当真因果报应,循环不爽。
公孙郎见诸葛英胸有成竹,便趁着第二日清晨出城,快马加鞭,往梁山大军赶来。
果然,他在到了梁山大军附近不足五十里的地方,就被狄泉派出来寻哨探路的“摩云金翅”欧鹏给发现了。
“什么人!”
欧鹏举起大杆刀就追赶起公孙郎来,公孙郎也不知道这欧鹏是不是梁山之人,暗中握紧了诸葛连弩在手,高声询问,“可是梁山好汉吗?”
“你是何人?藏头露尾,莫非是朝廷的细作吗?”
在“摩云金翅”欧鹏看来,这公孙郎形迹可疑,是探子细作的可能性太大了。
“我不是细作,我有重要事情,要去见你们狄寨主!”
公孙郎说这句话的时候,结果一不小心,把腰间的章武剑给掉下马去。
一见到他声带利刃,又结合了他公孙郎所说的要见狄泉,欧鹏立刻大喊道,“刺客!站下!”
毕竟,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的故事他还是听说过的,这可都是一个样的套路。
“不是!”
公孙郎也来不及解释了,因为他眼看着欧鹏已经向他冲过来了,他哪里打得过“摩云金翅”欧鹏啊,连章武剑都来不及捡起来,就直接催马跑了。
“站住!”
欧鹏在后面紧追不舍,被逼无奈之下,公孙郎生怕他追上来直接就把自己给砍死了,于是在马背上使用诸葛连弩射向了欧鹏。
“雕虫小技!”
“摩云金翅”欧鹏眼见着这弩箭飞来,不慌不忙,毕竟他有着空手接箭的绝活,当时轻舒猿臂,手臂抖长,就在半空中一抓,把那箭
后来皇帝要包拯给他办案,给了他特权:“御札三道”。
公孙策灵机一动,把“御札三道”变成了龙、虎、狗“御铡三刀”,日后也是名扬天下。
“公孙兄,我父尽忠职守,无辜惨死,我今定下计谋,要叫项元镇自食其果,你帮我把这计策详情送往梁山泊军营,叫他们依计行事,大仇可报!”
公孙郎被诸葛英紧紧的抓住双手,但公孙郎却面露难色,因为他虽然刀笔精通,会医术验尸,也会扶乩算卦,但是却手无缚鸡之力,让他去梁山泊大营送信,这危险程度太高了。
“这倒是不难办,如今大战在即,山贼草寇人等避之不及,怎会前来劫掠你,我这里有祖传诸葛连弩一把,赠予你防身。”
诸葛英说罢,便是取出祖传的诸葛连弩,递给了公孙郎。
诸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制作的一种连弩,最先称作元戎弩,被后世称为“诸葛连弩”。
诸葛连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来汉末魏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但是,这种连弩的制作方法当年传给了南方少数民族,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条说:张云《咸通解围录》——南蛮有执旗者傅城发静塞弩,贯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资料说的是唐时西南民族中还在使用一种弩,当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据说就是当年的诸葛连弩。
而诸葛英祖爷爷辈的时候曾经去过云南即边之地,在当地少数民族那里学回来了诸葛连弩的制造方法,并且加以改良,现在的诸葛连弩,材料比原先的精良,体积更小,射程更远,而且威力也相对增高了不少。
“有此物防身,倒也得心应手,不过英哥儿,这……我去一趟不难办,可是如何能让人家梁山泊首领相信我?”
公孙郎说的这个问题很现实,你就是把兵力部署图拿过去交给了狄泉,狄泉对于他们这些素昧平生的人,也未必会有太多的信任,又凭什么相信呢?
“我取一物交给你,算作信物,你交给梁山泊寨主狄泉,并告诉他,如若他不相信,便可直接派人进城寻我,我亲自打消他的疑虑!”
诸葛英返回屋内,拿出一把古朴汉剑来,交到了公孙郎的手中。
“此乃我先祖受昭烈皇帝所赠之章武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但是在李师古死后,这把剑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了诸葛氏后人的手里,当真因果报应,循环不爽。
公孙郎见诸葛英胸有成竹,便趁着第二日清晨出城,快马加鞭,往梁山大军赶来。
果然,他在到了梁山大军附近不足五十里的地方,就被狄泉派出来寻哨探路的“摩云金翅”欧鹏给发现了。
“什么人!”
欧鹏举起大杆刀就追赶起公孙郎来,公孙郎也不知道这欧鹏是不是梁山之人,暗中握紧了诸葛连弩在手,高声询问,“可是梁山好汉吗?”
“你是何人?藏头露尾,莫非是朝廷的细作吗?”
在“摩云金翅”欧鹏看来,这公孙郎形迹可疑,是探子细作的可能性太大了。
“我不是细作,我有重要事情,要去见你们狄寨主!”
公孙郎说这句话的时候,结果一不小心,把腰间的章武剑给掉下马去。
一见到他声带利刃,又结合了他公孙郎所说的要见狄泉,欧鹏立刻大喊道,“刺客!站下!”
毕竟,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的故事他还是听说过的,这可都是一个样的套路。
“不是!”
公孙郎也来不及解释了,因为他眼看着欧鹏已经向他冲过来了,他哪里打得过“摩云金翅”欧鹏啊,连章武剑都来不及捡起来,就直接催马跑了。
“站住!”
欧鹏在后面紧追不舍,被逼无奈之下,公孙郎生怕他追上来直接就把自己给砍死了,于是在马背上使用诸葛连弩射向了欧鹏。
“雕虫小技!”
“摩云金翅”欧鹏眼见着这弩箭飞来,不慌不忙,毕竟他有着空手接箭的绝活,当时轻舒猿臂,手臂抖长,就在半空中一抓,把那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