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没遮拦继打第二战,蔡子安南拳会北腿(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说到底,这蔡子安的武功是南拳的路子,那是主打一个硬桥硬马,双手如铁棒,手上功夫厉害,

    眼见着他双手猛一颤抖,如两根铁棍一般往叶泫面门砸去,这正是鸣鹤拳的“颤吹劲”。

    这种劲较为明显地表现为两手有显着的颤抖之感,吹抖的频率很快。每次发出“颤吹劲”时,两手有显着的弹劲,不断地颤抖,待劲催达顶端时突然出击,使之有一“寸劲”。

    要是打到“没遮拦”穆弘头上,非死即伤!

    穆弘这个“没遮拦”不愿意示弱,本想以双肘对敌,以肘部之坚硬抗其拳劲,可对手突然出手,示弱雷霆,速度飞快,穆弘已然来不及挑肘对抗。

    此刻穆弘并未束手无策,但见穆弘一个大叉开了下去,双腿左右分开成了一个一字马,手肘护头。

    敌人这一招劲力登时就打空了,距离不够,穆弘的双肘便挡住了这一击。

    这一下的闪躲是极为精妙,没有十几年苦练一字马岂能说开就开?穆弘虽然名声不太好,但是武艺不是假的,日昔苦练一点不少。

    穆弘躲过这一下,双手在地上一按,借力一翻,半空中右腿横扫,他自知臂力可以,但是手臂硬度是自己不如对方,便手脚并用,以补短处。可见他下盘功夫也是极好!他此刻改用“十二路谭腿”

    中国武术里一直有“南拳北腿“支之称,这里的南拳指的就是洪拳,而“北腿“自然就是谭腿了。

    传说此腿起源于山东省龙潭寺,故称为潭腿;还有一说由河南谭姓之人所创,故名谭腿。

    拳谚说“练拳不练腿,如同冒失鬼”,因此谭腿也被看成是武术基础训练项目之一。谭腿之风格,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招数多变,攻防迅疾;节奏鲜明,爆发力强。谭腿之技击,多上下盘同步出击之术,可令对手防不用防。下盘发招讲究腿三寸不过膝,招式小速度快,攻时无被克之虞。上盘进击以劈砸招术最多,力度大,拳势猛。传有歌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谭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

    当下穆弘双腿盘旋,上打雪花盖顶,下打老树盘根,攻击距离突然就变长了!

    但见穆弘使出十二路谭腿第一诀:头路出马一条鞭,接下来接连就是二路十字鬼扯钻,三路劈砸车轮势,四路斜踢撑抹拦,五路狮子双戏水,六路勾劈扭单鞭,七路凤凰双展翅,八路转金凳朝天,九路擒龙夺玉带,十路喜鹊登梅尖,十一路风摆荷叶腿,十二路鸳鸯巧连环。十二腿齐出,反守为攻,对手蔡子安不熟悉这腿法的路子,也挨了两脚,但是他凭借着硬桥硬马的功夫硬抗着提气,不过也被打得狗托,穆弘算是立刻拉回了平手。

    穆弘一手拳法打得十分漂亮,这身下盘功夫也是了不得!腿法如风摆荷叶,莲花吐蕊。变拳为腿,在力量上更胜一筹,而且拉开距离更加灵活,叶泫能随机应变,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你们南拳,有我们北腿厉害吗!”

    穆弘看着吃瘪的蔡子安,不由得嘲笑了起来。

    此时蔡子安心说自己要是败了,恐怕就不但是救不了余化龙的问题了,他们南拳也会被冠以不如北腿的称号了。

    南拳拳系的形成,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响。从公元4世纪起,中国境内由北而南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是在两晋之际,当时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辗转迁移到福建。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时期,由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兵5000人及大批眷属南迁至泉州、福州。

    第三次是在两宋之际,南迁军民超过百万。以上三次移民,都是从河南出发。他们定居在南方的同时,也把比较成熟的北方武功带到了福建、广东一带。

    现在的南拳拳术还较为落后,硬桥硬马,比较笨拙,扎马步不动如山,但是打起仗来不灵活,死板,南拳称其为稳马硬桥,它的步型、步法从外型而言,虽有高桩与矮桩、大架与小架之分,但都要求沉实稳固,做到高而不浮,低而不板。拳谚云:“练得硬桥硬马,方能稳扎稳打”。

    而腿法稀少的情况下,他们的手法却无比丰富,南拳的手法有拳法、掌法、勾手(鹤嘴手)、爪法、指法、肘法和桥法等。尤其是爪法、指法和桥法是区别于其它拳种的重要特征之一。

    南拳通常在步型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完成若干次上肢动作,故有“一势多手”、“一步几变手”之说法,然后力发于腰,南拳的发劲,要通过腿、腰、背、肩以及全身的协调一致,贯穿顺达。发劲时讲求先蓄后发,先收后放,“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所以南拳的力量澎湃,穆弘和他硬碰手臂受不了,但是打腿法他们就跟不上了。

    后来是明代中期,另一位武学大师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参加平倭战争,转战浙闽粤三省。戚家军曾在福建征战多年,并曾在福州、泉州等地驻防。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祖上六代都是军官。戚继光的武功当属于北少林一系。

    在戚系军的武功训练中,所有的拳械套路都由他亲自编写,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动作。戚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