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横山羌大辟凤穿花,琼矢镞九落锦斑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战术,其主要目的就是将横山羌至于宋庭的军事辐射之下,确保他们不再向西夏提供资源,只要将横山完全控制住,依托横山物产的定难军就成了孤立的据点,而这也是当年李继迁对赵宋使用的战略,一旦夏州等地沦陷,远居银川的西夏反倒难以再支持这一区域,宋军再依托横山守住五州,抵御自银川劳师远征的西夏军队就不再是难题,而通向银川的道路则畅通无阻。

    而在这期间,很多横山羌人中的高手都效忠了西夏,像是星星罗海当年就是横山羌人,效忠了西夏,星星折罗作为他的直系后代,也是横山羌人。

    而这些横山羌人当然也有不少投宋的,但是总体数量还是比较少数的,大部分都是跟着西夏的,而西夏也网罗了很多横山羌人的高手和西域地区的武学宗师,组建了一支奇兵“二十四苍狼营”。

    这支部队分二十四营,都以苍狼为其徽号,都是一等一的武林高手领兵,其中半数以上的头领可都是横山羌人。

    想当初,宋夏连年征战,西夏军队坚壁清野,所以抄略粮道就是其最初就已确定的战术主张,尤其直面灵州的高遵裕部补给线承受了西夏最大程度的骚扰,元丰五路伐夏宋军是8月出兵,11月各部才因断粮退兵,这期间这支奇特队伍二十四苍老专门在路上伏击宋军的补给线,虽然当时宋江以古代后勤水平来说,能保证后勤这已经非常难得了,但是有他们的破坏,最后还是不行了。

    宋军攻夏最直接的难题就是瀚海和地形导致难以采用高效率的后勤工具,只能依赖驴驮人负,大量的后勤人员使后勤线漫长脆弱,也加剧了消耗,而西夏依仗坚城是耗死宋军的主要手段,后来这二十四苍狼更是偷偷的替西夏挖河灌营,把宋军击退了。

    可以说,西军部队里面听说过这臭名昭着的二十四苍狼,没有一个是不气恼的。

    不过,横山羌人现在的势力大不如前,在宋哲宗年间收复了横山,当初神宗皇帝死得也早,死时哲宗才八岁,八岁的皇帝登基,就由强势的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了,高滔滔一改神宗皇帝的所有国政,废变法,启用旧党司马光这帮鸟人,甚至连神宗皇帝好不容易打下的河湟之地都要放弃。

    好在是到哲宗十六岁,高滔滔终于死了,十六岁的皇帝亲政,大家以为一个娃娃皇帝不会有啥作为吧,结果他们全都错了,哲宗一亲政,就贬拆了旧党,任用新党章惇,曾布等人,重启青苗法。对外,采取强硬措施,作用王厚收复了青塘,并招纳横山羌,收复横山,压得西夏喘不过气。

    可惜宋哲宗死得太早,二十四岁就挂了,没留下子嗣,好象只生了个女儿,死得又太急,大臣们只好找来躁急的端王来当皇帝。

    按说宋徽宗再度对西北用兵,首先就应该收复横山,因为横山地区地形崎岖,部落组成错综复杂,当地居民也往往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两国之间摇摆。

    在元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数十年之后,横山地区仍有被记录留着类似藏人发辫的部落,也反映部落制下夏人对当地的管控并不能像编户齐民那样如臂指使,而整个朝廷不知道抓住这个矛盾吸取横山羌人的支持,反而让西夏整合了横山羌人的大部分力量,真是让人扼腕长叹。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当时一些宋人的眼里,横山一带的地理环境是相当恶劣的,无有水草、不毛之地、地居沙卤、流沙险恶.....这构成了很多文人与边将对宋夏延边地区的描述,宋徽宗一听,就不要了。

    而实际上,在西夏的经营下,横山地区的农业规模颇为庞大:德靖七里平山上,有谷窖大小百余所,共约八万石,桃堆平的“国官窖”是“密密相排,远近约可走马一直”,石堡城“夏人窑粟其间以千数”。至于葭芦、米脂地区,有人们艳称的“歇头仓”,“良田不啻一二万倾,夏人名为珍珠山、七宝山,言其多禾黍也”,宋军攻破米脂寨后,夺得谷物一万九千多石。如此丰富的窖粮,有效地保证了西夏攻宋军队的粮饷补给。“缘边与贼山界相接,人民繁庶,每来入寇,则科率粮糗,多出其间”。

    农业生产的繁荣保证了粮饷的补给,而横山可耕可牧的特点又使夏人传统的畜牧业突飞猛进。“横山延袤千里, 多马宜稼”,正是当地半农半牧经济高度发达的写照,横山牧业兴盛,各部普遍保有大量畜群。咸平三年,延州报告,张崇贵等“破蕃贼大卢、小卢等十族,禽获人口、羊马二十万。”而元丰四年,正值宋军五路伐夏之际,曲珍“于西界大里河北接应西界首领讹麦等十余人,并家属数百口,牛羊驮马近八千”,以上事实反映了这一地区畜牧较强的生产能力。

    而且横山东部的葭芦山出产铁矿,出于制造兵器和农具的需要,早在元昊时期就开始在这一地区设立\"铁冶务”,从事铁矿的开采与冶炼。乾顺时“恃茶山盐铁之利”宋人范育也谈到:“西贼所恃,茶山铁冶竹箭之府。”

    另一个重点是采盐业。西夏东部的灵、会、盐三州是重要的采盐区,尤以横山地区盛产青、白盐的盐州为第一,是西夏的重要财源之一。

    西夏政权建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