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是我的终究是我的(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产的消息,周勃心中大喜。

    吕产一直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如今终于除掉了,他感到如释重负。周勃激动地说:“我们一直害怕吕产,现在吕产已死,天下终于太平了!”

    然而,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周勃所说的天下太平,实际上意味着天下已经掌握在了他们手中。

    陆贾的“将相和”之说,果然起到了作用,使得周勃和刘章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吕氏势力。

    随着“首恶”吕产和吕禄被诛,诸吕已不再构成威胁。

    周勃趁机大开杀戒,下令抓捕吕氏家族成员。

    吕氏一门,无论是朝廷要员还是地方小官,无论是堂中老人还是窗下小儿,无论男女老少,都成为了被抓捕的对象。

    这种残酷的手段体现了权力的恐怖,也反映出当政者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在权力斗争中,一旦一方得势,往往会采取极端手段来消除潜在的威胁,以确保自身地位的稳固。

    而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更多的冲突和矛盾,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权力是一座桥梁,它一头连接恐怖,另一头连接害怕。这座桥需要用恐惧来支撑,而鲜血则是最好的材料。

    为了能够有效地连接恐怖与害怕,榨干敌人的血液就是最好的办法。

    在这场杀戮中,吕禄和吕通都被斩首,他们的头颅滚落在地上,眼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吕嬃也未能幸免,她被鞭笞致死,身体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张偃因为性格懦弱,没有参与到吕氏的阴谋中,所以得以幸免于难。

    随着吕氏家族的覆灭,刘襄撤回齐国,灌婴领兵驻守,长安固若金汤。

    一切都在周勃和陈平的掌控之中,他们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朝臣们开始商议下一步的计划,他们认为小皇帝刘弘是吕雉提携登基的,他可能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为了防止刘弘长大后造事,朝臣们一致同意废除刘弘,另立新皇帝。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将彻底摆脱吕氏的影响,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当初那些大臣们齐心协力诛灭吕氏一族,心中却时刻担忧着刘弘长大后会对他们进行报复,于是决定废除刘弘的皇位,这便是防人之心在作祟啊!

    这次事件可以说是一场朝臣发起的革命,既然无法改变现有的政治制度,那就只能更换皇帝来稳固自身的地位和权力。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存在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也曾发生过“一朝臣子一朝天子”的情况。

    诸位参与诛灭吕氏家族的朝臣纷纷表示,少帝刘弘以及梁王、淮阳王、常山王等人,只要是曾经被宣称是刘盈的儿子,现在就不再是刘盈的儿子。

    因为他们并非刘盈的亲生骨肉,而是吕雉杀害了他们的母亲后,将他们收养在后宫,并赐予封地封王,以此来增强吕氏家族的势力。

    如今吕氏一族已被诛灭殆尽,这些孩子自然也不能再继续留在宫中,必须为他人腾出位置。

    刘盈的这些儿子实在是可怜至极,他们在父亲在世时未能感受到父爱,父亲去世后又遭受奶奶的摆布,如今奶奶离世,他们甚至失去了安身之所。

    陆贾说得没错,只要将相和睦,这天下便是将与相说了算了。

    陈平与周勃开始主持商讨另立新皇帝的事宜。

    要立新皇帝,候选人无非就在皇子和皇孙之中。皇子辈中,仅有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和年幼的淮南王刘长;而皇孙辈中,齐王刘襄则是独树一帜,在众皇孙中犹如鹤立鸡群般耀眼。

    刘章很有眼光,深知他哥哥刘襄在皇孙辈中的独特地位,于是提议刘襄为新皇帝。

    刘襄的封地拥有七十座富饶的城池,此次诛灭吕氏,他领兵驻守济南郡,虎视眈眈地凝视着吕氏家族,其威慑力不可小觑。

    他的二弟刘章敢于挑战吕雉,诛杀吕产,除掉了吕氏家族中最为强大的武将,并且成功护卫未央宫,可谓功劳卓着。

    他三弟刘兴居对诛灭吕氏家族的贡献也不小。陈平和周勃又答应将赵王和梁王之位送给刘章和刘兴居。

    刘襄外有精兵,内有刘章和刘兴居声援,不少人提议恭迎他入宫为帝。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少数大臣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们争论道:“正因为吕氏家族凶狠,才差点灭绝了刘氏宗庙,所以我们在立皇帝时,一定要选择一个母舅家族不凶狠的人。

    齐王刘襄的母舅驷均为人蛮横,凶狠得紧,如果立齐王,恐怕会出现第二个吕氏家族。”

    这些大臣认为,只有选择一个温和、善良的母舅家族,才能避免类似吕氏家族的悲剧再次发生。

    而刘泽正是这种观点的极力鼓吹者。

    刘泽被刘襄蒙骗扣留,土地被抢夺,士兵也被夺走,心中一直耿耿于怀。

    虽然他口头上说要到长安为刘襄争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