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杀母之仇,不共戴天(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初,项羽分封天下时,牧双曾找到那些与他一同来自牧家的人,并邀请他们前往自己的封地生活。

    然而,有些人选择了接受邀请,而另一些人则依然坚定地追随项羽。

    对于那些选择留在他身边的兄弟,牧双深感感激和责任重大。

    他们一直以来都忠诚地跟随他,为他效力。因此,他决心要好好照顾他们,确保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行,双哥就按你的意思来办。”朱河点点头,答应道。

    牧双拍了拍朱河的肩膀,感激地说道:“还好有你的帮助,我现在已经忙得脚不沾地了,因为我的封地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要不是有你的帮助,我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还好,现在是正值天下大乱,遍地都是流民,所以我才能安置这么多流民,为我们开荒。”

    他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唉,我现在才知道当家作主有多难啊!

    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还要想办法让大家吃饱穿暖,真是不容易啊!

    不过,看到这些流民们能够安居乐业,我也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朱河笑着安慰道:“双哥,你别太辛苦了,我会一直支持你的。

    而且,你看现在的情况不是越来越好了吗?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牧双点了点头,坚定地说道:“嗯,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一定能够把这片荒地变成一片繁荣的土地。到时候,我们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了。”

    朱河看着牧双,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之色,说道:“双哥,你说得对。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的。”

    就在项羽准备北上之时,突然传来消息,说有一支军队正在逼近阳夏,领军者正是王陵。

    项羽一听,顿时皱起眉头,心中暗自思忖:这王陵可是个人物,不能小觑啊!于是,他急忙召集将领,商讨应对之策,并迅速安排兵力前往阳夏,试图阻止王陵的进军。

    说起王陵,那可真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和刘邦一样,都是沛县人,两人可以说是老乡。

    然而,尽管同在一个县,但他们的身份却有着天壤之别。

    当年刘邦只是一个普通百姓,顶多算得上是个富农,而王陵的家族则是沛县为数不多的豪强之一。

    在刘邦还未担任亭长之前,他常常跟随在王陵身后,就像一个小跟班一样,尽心尽力地伺候着王陵,犹如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般。

    然而,王陵的性格与刘邦大不相同。刘邦是个典型的市井之徒,而王陵则是一个读书人,他性格倔强,直言不讳,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尽管刘邦一直努力讨好王陵,但王陵却始终看不上刘邦。

    后来,刘邦跟风起义,他的势力越来越强大,逐渐成为一方诸侯,最终成功打进咸阳。

    与此同时,王陵也举起了起义的旗帜,聚集了数千名士兵。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刘邦是个潜力股,纷纷前去投靠,但王陵却对此毫无兴趣,他选择带着数千人马盘踞在南阳(今河南南阳),自封为王,独树一帜。

    在天下豪杰反秦时,只要随便拉点人马就能成为一方势力。

    然而,如今秦朝已亡,天下成了各路诸侯的战场。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王陵想要继续守着南阳过日子已经不再可能。

    恰逢此时,刘邦从汉中杀出,展现出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

    王陵心想:反正都是要找个人投靠,既然如此,那为何不选刘邦呢?

    毕竟他们之间还有些交情,说不定以后还能得到照顾。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带领自己的人马归降了刘邦。

    刘邦对于王陵的到来自然是十分重视和欢迎的,欣然接受了他的归附。

    而此时的刘邦正忙于在关中剿灭章邯,分身乏术,无法亲自前往沛县迎接家人,便派王陵代劳。

    出来这么长时间了,父亲、妻子和孩子还在项羽眼皮子底下。

    现在刘邦没公开打项羽,倒也罢了,以后要是打起来,难保项羽不拿刘家人要换他,所以必须接出来。

    要接刘邦家眷哪那么容易?毕竟他们现在身处沛县,而沛县如今已被项羽控制。

    王陵作为刘邦的忠实支持者,决定亲自去沛县接回刘邦的家眷。

    然而,当他刚刚有所行动时,项羽就得知了这个消息,并迅速派兵将王陵拦住。

    秦汉时代,地方势力强大,尤其是一些郡县中的豪强。

    这些豪强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人脉关系,甚至可以左右一县的政治局势。

    因此,如果某个郡县出现了一个豪强,那么很快就会传遍全国,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项羽自然是对王陵的大名早有耳闻,知道他是沛县的大豪强。

    而项羽本人非常敬佩那些豪强,认为他们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实力。

    同时,他也喜欢与这些豪强结交,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