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狼狈逃窜(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前往营帐,召集诸将,宣布自己已接管军队,并下令准备进攻齐国。

    刘邦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得兵权是有原因的。

    第一是因为韩信、张耳形迹可疑。

    早在刘邦受困荥阳之时,曾经数次要求韩信、张耳火速赶来支援,但韩信、张耳以项羽屡派奇兵袭击赵国为由,仅仅派了一支队伍前去支援,自己仍待在赵国。

    在两人隐隐不受征召的情况下,刘邦如果堂堂正正地要求两人分出兵力支援,两人很可能不会答应。

    因为刘邦对韩信的信任有限。虽然韩信在军事上表现出,经过萧何的推荐最终才得到刘邦的重用。

    可是时间太过短暂,刘邦对韩信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警惕和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向韩信要兵,刘邦担心韩信会拒绝或者敷衍了事。

    刘邦需要尽快掌握主动权。此时刘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急需兵力来对抗项羽。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处境将会变得十分危险。

    因此,刘邦决定采取果断行动,通过突袭夺取韩信、张耳的兵权,从而掌控局面。

    第二个原因是,此时刘邦势力单薄,孤立无援且兵力匮乏。

    为了与项羽抗衡,刘邦多次从关中调兵遣将,但如今已无兵可调。

    逃出成皋后,刘邦身边只剩下夏侯婴一人,可谓一无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邦公开表明自己的汉王身份进入赵军营地,那么只有两种结果:一是韩信和张耳愿意听从他的指挥;二是他们有其他心思,要么杀了刘邦,要么挟持刘邦来控制关中地区。

    如此一来,刘邦恐怕就难以翻身了!

    尽管刘邦曾对韩信有过知遇之恩,对张耳也有收留之义,但在政治舞台上,恩情往往靠不住。

    连亲情都能割舍,更何况是恩情呢?在刘邦看来,韩信并不可靠,而张耳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盲目相信他人,让自己陷入险境,这是愚蠢之人的行为。因此,刘邦必须谨慎行事。

    所以,刘邦当机立断,毫不给韩信和张耳留下任何可能对他造成威胁的机会。

    趁着他们还在熟睡之际,刘邦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迅速夺取了他们的印绶。

    要知道,韩信的军队都有着极高的军人素养和操守,他们只认印绶不认人。

    即使是天王老子亲临,若手中没有印符,想要调动军队简直比登天还难。

    于是乎,刘邦一拿到印绶,便掌控了整个军队,而韩信和张耳只能乖乖地俯首称臣。

    刘邦马不停蹄,在韩信和张耳仍沉浸在梦乡之时,紧急召集了一次临时军事会议,并迅速做出了新的部署:他亲自率领赵军主力,严阵以待,准备与项羽决一死战。

    同时,他下令让张耳负责招募新兵,镇守赵国。

    最后,刘邦破格任命韩信为相国,带领剩下的兵力进攻齐国。这一系列决策犹如疾风骤雨,展现出刘邦果断坚决的领导风范。

    直到刘邦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后,韩信和张耳才缓缓睁开双眼,从睡梦中苏醒过来。

    他们揉着惺忪的睡眼,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这才慢悠悠地走出营帐。

    然而,当他们踏出营帐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愕不已,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一夜之间,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空荡荡的营地此刻挤满了士兵,他们士气高昂,整齐列队。

    刘邦站在队伍前方,神情自若地指挥着军队。

    韩信和张耳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切。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还沉浸在一场荒诞的梦境里。

    就在这时,一名将领匆匆赶来,向刘邦禀报说驻守成皋的将领们纷纷弃城而逃,前来追随他。

    刘邦听后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之色。

    原来,这些将领们见刘邦重新崛起,势力快速恢复,便决定投靠他。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刘邦的军队规模迅速扩大到数万之众。

    而成皋,则在这个时候彻底沦陷,落入了刘邦之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