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老流氓去世(2/3)
于她。
审食其说得对,只有诛杀大臣,才能保证权力顺利过渡。
只要诛杀大臣,就没人敢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样的话。
只要功臣全死,吕雉就能掌管天下,刘氏天下就会变成吕氏天下。
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郦商的耳朵里。
他看透吕雉的阴谋,立刻找到审食其,恐吓道:“我听说皇上驾崩了,然而已经过去四天了,你们竟然还没有发丧,难道是想先诛杀诸位开国大将吗?
如果你们真的这样做,那么大汉天下将会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陈平和灌婴现在统领十万大军驻守荥阳,樊哙和周勃也率领二十万军队驻守燕代。
一旦他们得知皇上去世后,自己将要被诛杀,必定会领兵反攻关中。
到那时,内有大臣叛变,外有诸将造反,你们就只能束手待毙了!”
邮商的话犹如一声惊雷,将吕雉从权力的美梦中惊醒。她一心想要掌握权力,欲望蒙蔽了她的双眼,让她看不清现实。
此时的吕雉已经失去了理智,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幻想之中。
而审食其作为吕雉的宠臣,他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
然而,这种想法缺乏实际操作性,如果贸然实施,必将引发武将们的叛乱和文臣们的背叛。
这样一来,吕雉的夺权计划将会彻底失败,她的黄粱美梦也会化为泡影。
在这个关键时刻,吕雉终于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应对之策。
她明白,现在必须采取一种稳健的策略,以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于是,她决定先举行发丧仪式,这是一个缓兵之计,可以暂时稳住局面,观察陈平、周勃和灌婴等人的反应。
如果陈平和周勃等人能够认清形势,不与吕雉作对,那么双方或许还能维持表面的和平。
但如果他们不识趣,继续挑战吕雉的权威,那么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将不可避免。
此刻,吕雉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她既渴望权力,又担心自己的行动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她能否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明智决策呢?答案尚未可知,一切都取决于她接下来的行动。
二月十八日,吕雉发丧,大赦天下。
人一旦死了,就只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未死之人可以随意处置。刘邦将彭越剁成肉酱,而吕雉迟迟不给刘邦发丧,两者并无本质区别。
五月十七,刘邦葬于长陵。刘盈继承皇位,年仅十六岁。
刘邦去世后,吕雉迫不及待地想要找茬铲除大臣,为自己掌权铺平道路。此时,吕雉想拿陈平开刀。
卢绾谋反,刘邦重病缠身,命令樊哙率军出征。
刘邦病得头晕目眩,听说樊哙是吕雉的党羽,企图杀害他心爱的儿子刘如意和宠妃戚夫人。
顿时,愤怒涌上心头,说道:“樊哙见我病重,竟然想杀我的儿子,斩我的美人!我要先杀了他!”于是下令陈平和周勃前往军中斩杀樊哙。
曾经,在那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上,樊哙挺身而出,救下了刘邦一命。
刘邦在争夺天下的时候依靠他,在守护天下的时候依然依赖他。
刘邦平定各路王侯的叛乱,几乎每一次樊哙都立下赫赫战功。
刘邦欣赏樊哙的勇猛,但同时也对他的勇猛感到恐惧。樊哙与吕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她的妹夫,这让刘邦担心自己离世后,樊哙会转而支持吕雉,进而诛杀戚姬和刘如意。
刘邦还未去世,樊哙就已经有杀害戚姬母子的意图,刘邦怎能不心生恨意?
而现在,这个任务却让陈平陷入了极度的尴尬境地。
如果不杀樊哙,就是违抗圣旨;但如果杀了樊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首先,樊哙屡次立下战功,是朝廷中的重要人物。
其次,樊哙还是吕雉的妹夫,如果有人在吕雉面前进谗言,那么吕雉的狠辣手段必将伸向陈平。
陈平和周勃接到圣旨后立刻出发,一路上,陈平忧心忡忡地对周勃说:“樊哙可是皇上的老相识啊,而且他战功赫赫,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是吕雉的妹夫,更是皇室的亲戚和朝廷的重臣。
如今皇上在气头上才下令杀他,但万一皇上突然反悔怎么办?
所以我觉得咱们应该先把樊哙抓起来,然后带到长安,让皇上亲自处置。”
不得不说,陈平确实聪明过人。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如果刘邦坚持要斩杀樊哙,那么这个责任就不会落在他们身上。
而要是刘邦决定赦免樊哙,那他们就是樊哙的救命恩人,同时也是刘邦的得力干将,更是吕雉的大功臣。
陈平这一招实在高明,既避免了得罪任何人,又为自己留好了退路。
还没到军中,陈平先筑个坛,招来樊哙前来领旨。樊哙有勇无谋,接到消息后立刻赶来。然而,樊哙刚一到,立即就被抓住了
审食其说得对,只有诛杀大臣,才能保证权力顺利过渡。
只要诛杀大臣,就没人敢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样的话。
只要功臣全死,吕雉就能掌管天下,刘氏天下就会变成吕氏天下。
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郦商的耳朵里。
他看透吕雉的阴谋,立刻找到审食其,恐吓道:“我听说皇上驾崩了,然而已经过去四天了,你们竟然还没有发丧,难道是想先诛杀诸位开国大将吗?
如果你们真的这样做,那么大汉天下将会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陈平和灌婴现在统领十万大军驻守荥阳,樊哙和周勃也率领二十万军队驻守燕代。
一旦他们得知皇上去世后,自己将要被诛杀,必定会领兵反攻关中。
到那时,内有大臣叛变,外有诸将造反,你们就只能束手待毙了!”
邮商的话犹如一声惊雷,将吕雉从权力的美梦中惊醒。她一心想要掌握权力,欲望蒙蔽了她的双眼,让她看不清现实。
此时的吕雉已经失去了理智,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幻想之中。
而审食其作为吕雉的宠臣,他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
然而,这种想法缺乏实际操作性,如果贸然实施,必将引发武将们的叛乱和文臣们的背叛。
这样一来,吕雉的夺权计划将会彻底失败,她的黄粱美梦也会化为泡影。
在这个关键时刻,吕雉终于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应对之策。
她明白,现在必须采取一种稳健的策略,以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于是,她决定先举行发丧仪式,这是一个缓兵之计,可以暂时稳住局面,观察陈平、周勃和灌婴等人的反应。
如果陈平和周勃等人能够认清形势,不与吕雉作对,那么双方或许还能维持表面的和平。
但如果他们不识趣,继续挑战吕雉的权威,那么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将不可避免。
此刻,吕雉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她既渴望权力,又担心自己的行动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她能否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明智决策呢?答案尚未可知,一切都取决于她接下来的行动。
二月十八日,吕雉发丧,大赦天下。
人一旦死了,就只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未死之人可以随意处置。刘邦将彭越剁成肉酱,而吕雉迟迟不给刘邦发丧,两者并无本质区别。
五月十七,刘邦葬于长陵。刘盈继承皇位,年仅十六岁。
刘邦去世后,吕雉迫不及待地想要找茬铲除大臣,为自己掌权铺平道路。此时,吕雉想拿陈平开刀。
卢绾谋反,刘邦重病缠身,命令樊哙率军出征。
刘邦病得头晕目眩,听说樊哙是吕雉的党羽,企图杀害他心爱的儿子刘如意和宠妃戚夫人。
顿时,愤怒涌上心头,说道:“樊哙见我病重,竟然想杀我的儿子,斩我的美人!我要先杀了他!”于是下令陈平和周勃前往军中斩杀樊哙。
曾经,在那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上,樊哙挺身而出,救下了刘邦一命。
刘邦在争夺天下的时候依靠他,在守护天下的时候依然依赖他。
刘邦平定各路王侯的叛乱,几乎每一次樊哙都立下赫赫战功。
刘邦欣赏樊哙的勇猛,但同时也对他的勇猛感到恐惧。樊哙与吕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她的妹夫,这让刘邦担心自己离世后,樊哙会转而支持吕雉,进而诛杀戚姬和刘如意。
刘邦还未去世,樊哙就已经有杀害戚姬母子的意图,刘邦怎能不心生恨意?
而现在,这个任务却让陈平陷入了极度的尴尬境地。
如果不杀樊哙,就是违抗圣旨;但如果杀了樊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首先,樊哙屡次立下战功,是朝廷中的重要人物。
其次,樊哙还是吕雉的妹夫,如果有人在吕雉面前进谗言,那么吕雉的狠辣手段必将伸向陈平。
陈平和周勃接到圣旨后立刻出发,一路上,陈平忧心忡忡地对周勃说:“樊哙可是皇上的老相识啊,而且他战功赫赫,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是吕雉的妹夫,更是皇室的亲戚和朝廷的重臣。
如今皇上在气头上才下令杀他,但万一皇上突然反悔怎么办?
所以我觉得咱们应该先把樊哙抓起来,然后带到长安,让皇上亲自处置。”
不得不说,陈平确实聪明过人。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如果刘邦坚持要斩杀樊哙,那么这个责任就不会落在他们身上。
而要是刘邦决定赦免樊哙,那他们就是樊哙的救命恩人,同时也是刘邦的得力干将,更是吕雉的大功臣。
陈平这一招实在高明,既避免了得罪任何人,又为自己留好了退路。
还没到军中,陈平先筑个坛,招来樊哙前来领旨。樊哙有勇无谋,接到消息后立刻赶来。然而,樊哙刚一到,立即就被抓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