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凭本事骗的钱,为什么要还?(感谢太极飞羽1万赏!)(8/10)
然后老赵杀鸡儆猴般的力挺,才看得清形式调转风头。
早干嘛去了啊!
嗯,不管了,看看下次朝会的时候怎么说吧。
毕竟薛居正和沈义伦始终没有来表态,王琛也不确定到底能不能要到这五十万贯钱。
————
本来北宋初期的早朝时间不固定,有时候三日一朝,有时候五日一朝,但总的来说,不会每天都上早朝。
只是不知道赵匡胤是不是和大家杠上了,第二天再次召开了早朝,依旧是垂拱殿视朝。
垂拱殿里。
赵匡胤精神不错,坐在龙椅上,中气十足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站在下面的王琛眨眨眼,诶,老赵今天玩得什么套路?照理说老赵应该知道哥们儿找了很多人来帮自己说话才召开早朝,想要拿下电能的五十万贯研发资金,怎么还说“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这句话?
玩套路?
还是故意晾着众人?
随后王琛就知道老赵在玩什么套路了。
话音刚落,其中一名正五品的中散大夫出列,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赵匡胤道:“何事?”
这名中散大夫主动道:“昨日早朝陛下说要批五十万贯钱给新成立的团连州静海州,当时被搁置了,臣觉得静海刚刚升为州,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五十万贯一点都不多,还望陛下批准。”
王琛微微点头,噢,原来老赵是想让这些官员们主动求着批准啊。
果然,赵匡胤话里有话道:“朕是要批准,可是有人不答应啊。”
这名中散大夫义正言辞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大夫即将担任静海知州,若是没有钱,如何发展?”说着,他看向前排的薛居正和沈义伦,“我觉得薛相和沈相可以考虑考虑下官的意见。”
言罢,他退了回去。
薛居正和沈义伦没说话。
此时,又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是鸿胪寺丞刘翰,他昨天也参与了反对赵匡胤给五十万贯钱给王琛,不过今天话锋变了,他道:“陛下,臣也觉得这钱该批给静海州。”
赵匡胤饶有兴致道:“刘寺丞为何这么觉得?我记得昨日你不是这么说,非常强烈的反对朕批这笔钱。”
“昨日臣一时糊涂,没有想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刘翰一本正经道:“我昨晚回去想了想,觉得静海人杰地灵,原本赋税就不错,俗话说强强联合,若是陛下再批五十万贯用于静海发展,势必能够让静海成为本朝瞩目的大都市,成为长茳流域经济重心比肩扬洲也未尝不可能,若是能再出一个扬洲,每年赋税五万贯以上,不出十年就能回本,我觉得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啊。”
这点王琛知道。
如今北宋各大城市税收很不平均,比如说最牛逼的开封,每年税收四十万贯以上,排名第二的杭洲税收只有八万多贯了,但是如今朝廷每年税收有七八千万贯样子,哪怕没有达到峰值的一亿六千万贯,依旧很牛逼了。
别看扬洲如今只有四五万贯每年的税收。
俗话说积少成多,要是能再出一个扬洲这样的经济大城市,宋朝的执政者们肯定乐于看见。
毕竟要是静海成功了,其他地方有可能效仿成功,倒是就不止一个四五万贯税收,可能是十个、二十个,积累下来数量还是很恐怖的。
自然,刘翰说的话有理有据,站得住脚。
只是王琛莫名觉得想笑,这货昨天跟在薛居正、沈义伦后面叫的挺凶,如今自打嘴巴,还想了条正经到不能正经的理由,可想而知被昨天卢多逊事件吓得有多心慌了,老赵是开国帝王,真的想干一件事,官员们还真没有太多办法,昨天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把事情压下去,没想到那么快就被王琛间接性替老赵找回了场子,所以有些人见风使舵的比较快,该老实还是老实点,不要和老赵对着干,不然鼻青眼肿门牙少了两颗的卢多逊很有可能是他们的下场。
赵匡胤没再搭理刘翰,而是看向薛居正和沈义伦,问道:“薛相、沈相,你们意见如何?”
先前两人可以自持身份不吭声,但是皇帝问话了,哪怕他俩贵为宰相都不能不说话,否则大不敬。
薛居正作为首相,率先站出身,拱拱手道:“陛下,臣依旧坚持自己的意见,静海不需要五十万贯钱。”
沈义伦紧随其后,道:“不错,臣也是这么认为,不支持把五十万贯钱投入静海发展当中。”
听到这里,王琛暗暗佩服,虽然这两位宰相和自己唱反调,但是这两人是真心实意为朝廷办事,并且意志力很坚定,并没有受到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威胁,依旧坚定地保留自己意见,怪不得这两人能够成为宰相。
相比较之下,刘翰等见风使舵的人,王琛反而有点瞧不起,这种人在现在环境下可以因为一些原因支持自己,未来,如果遇到其他的事情,肯定要会跳出来踩自己一脚,不过王琛可不怕他们,神秘空间里放着几条枪,要是谁把自己逼急了,哼,让他们
早干嘛去了啊!
嗯,不管了,看看下次朝会的时候怎么说吧。
毕竟薛居正和沈义伦始终没有来表态,王琛也不确定到底能不能要到这五十万贯钱。
————
本来北宋初期的早朝时间不固定,有时候三日一朝,有时候五日一朝,但总的来说,不会每天都上早朝。
只是不知道赵匡胤是不是和大家杠上了,第二天再次召开了早朝,依旧是垂拱殿视朝。
垂拱殿里。
赵匡胤精神不错,坐在龙椅上,中气十足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站在下面的王琛眨眨眼,诶,老赵今天玩得什么套路?照理说老赵应该知道哥们儿找了很多人来帮自己说话才召开早朝,想要拿下电能的五十万贯研发资金,怎么还说“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这句话?
玩套路?
还是故意晾着众人?
随后王琛就知道老赵在玩什么套路了。
话音刚落,其中一名正五品的中散大夫出列,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赵匡胤道:“何事?”
这名中散大夫主动道:“昨日早朝陛下说要批五十万贯钱给新成立的团连州静海州,当时被搁置了,臣觉得静海刚刚升为州,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五十万贯一点都不多,还望陛下批准。”
王琛微微点头,噢,原来老赵是想让这些官员们主动求着批准啊。
果然,赵匡胤话里有话道:“朕是要批准,可是有人不答应啊。”
这名中散大夫义正言辞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大夫即将担任静海知州,若是没有钱,如何发展?”说着,他看向前排的薛居正和沈义伦,“我觉得薛相和沈相可以考虑考虑下官的意见。”
言罢,他退了回去。
薛居正和沈义伦没说话。
此时,又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是鸿胪寺丞刘翰,他昨天也参与了反对赵匡胤给五十万贯钱给王琛,不过今天话锋变了,他道:“陛下,臣也觉得这钱该批给静海州。”
赵匡胤饶有兴致道:“刘寺丞为何这么觉得?我记得昨日你不是这么说,非常强烈的反对朕批这笔钱。”
“昨日臣一时糊涂,没有想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刘翰一本正经道:“我昨晚回去想了想,觉得静海人杰地灵,原本赋税就不错,俗话说强强联合,若是陛下再批五十万贯用于静海发展,势必能够让静海成为本朝瞩目的大都市,成为长茳流域经济重心比肩扬洲也未尝不可能,若是能再出一个扬洲,每年赋税五万贯以上,不出十年就能回本,我觉得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啊。”
这点王琛知道。
如今北宋各大城市税收很不平均,比如说最牛逼的开封,每年税收四十万贯以上,排名第二的杭洲税收只有八万多贯了,但是如今朝廷每年税收有七八千万贯样子,哪怕没有达到峰值的一亿六千万贯,依旧很牛逼了。
别看扬洲如今只有四五万贯每年的税收。
俗话说积少成多,要是能再出一个扬洲这样的经济大城市,宋朝的执政者们肯定乐于看见。
毕竟要是静海成功了,其他地方有可能效仿成功,倒是就不止一个四五万贯税收,可能是十个、二十个,积累下来数量还是很恐怖的。
自然,刘翰说的话有理有据,站得住脚。
只是王琛莫名觉得想笑,这货昨天跟在薛居正、沈义伦后面叫的挺凶,如今自打嘴巴,还想了条正经到不能正经的理由,可想而知被昨天卢多逊事件吓得有多心慌了,老赵是开国帝王,真的想干一件事,官员们还真没有太多办法,昨天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把事情压下去,没想到那么快就被王琛间接性替老赵找回了场子,所以有些人见风使舵的比较快,该老实还是老实点,不要和老赵对着干,不然鼻青眼肿门牙少了两颗的卢多逊很有可能是他们的下场。
赵匡胤没再搭理刘翰,而是看向薛居正和沈义伦,问道:“薛相、沈相,你们意见如何?”
先前两人可以自持身份不吭声,但是皇帝问话了,哪怕他俩贵为宰相都不能不说话,否则大不敬。
薛居正作为首相,率先站出身,拱拱手道:“陛下,臣依旧坚持自己的意见,静海不需要五十万贯钱。”
沈义伦紧随其后,道:“不错,臣也是这么认为,不支持把五十万贯钱投入静海发展当中。”
听到这里,王琛暗暗佩服,虽然这两位宰相和自己唱反调,但是这两人是真心实意为朝廷办事,并且意志力很坚定,并没有受到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威胁,依旧坚定地保留自己意见,怪不得这两人能够成为宰相。
相比较之下,刘翰等见风使舵的人,王琛反而有点瞧不起,这种人在现在环境下可以因为一些原因支持自己,未来,如果遇到其他的事情,肯定要会跳出来踩自己一脚,不过王琛可不怕他们,神秘空间里放着几条枪,要是谁把自己逼急了,哼,让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