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改革迎新(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革新令”试行办法的颁布如一缕春风,给大云国增添了勃勃生机,寒门学子奔走相告,大家摩拳擦掌,加倍温习功课,准备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有一个好的成绩。然而,这股春风也吹动了一些保守派的神经,他们开始暗中策划阻挠改革的进行。

    “实行科举制,不就是要剥夺我们贵族世袭的特权吗?这断不能行!”一帮守旧派老臣声嘶力竭地相互串联着。

    第二天早朝,在大云国的金銮殿上,朝臣们分列两排,议论纷纷。科举制度改革的提议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议。李从嘉皇帝高坐龙椅,目光如炬,沉着冷静地注视着下方的辩论。

    “陛下,科举制度动摇了我大云国的根本,此制若行,必将天下大乱!”一位年迈的保守派大臣,吏部尚书赵守恒,迈步出列,声嘶力竭地反对。

    赵守恒的声音在大殿内回响,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慨与不安。他的家族世代为官,若是科举制度推行,自己的子孙后代如何依靠世袭入仕?所以这科举改革断然不可。

    赵守恒的话语刚落,排列两旁的大臣也纷纷出列,齐声赞同。“臣等支持变革,但科举改革容易引发朝堂不稳,实在不宜草率行事。”

    “臣附议!”

    “臣附议!”

    看着大殿之上,近乎三分之二的大臣均站在了赵守恒一边,伊洛眉头微蹙。她知道赵守恒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但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公平之道,绝不能因守旧势力的阻挠而放弃。

    “赵大人,科举制度为的是选拔有能之士,不分贵贱,这对国家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伊洛上前一步,语气平和却充满力量。

    赵守恒冷哼一声:“哼,长公主说得轻巧,那些平民百姓见识短浅,毫无治国经验,若他们都入了朝为官,我大云国岂不成了无根之水。”

    正在此时,罗太傅上前一步冷声说道:“科举制度可以为大云选拔人才,你们这些老臣之所以不同意,不是因为怕科举制度动摇国之根本,是怕动摇你们世袭之本吧?”

    大殿之内,气氛骤然紧张。赵守恒的脸色一沉,他未曾料到罗太傅会如此直白地揭露他们的心思。

    \"罗太傅,你这是什么意思?\"赵守恒强压着怒火,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罗太傅目光如炬,直视赵守恒:“赵大人,我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科举制度的推行,关乎国家的未来,而非一己之私。大云国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而非仅凭家世就能为官的纨绔子弟。”

    伊洛见状,立即转向李从嘉说道:“陛下,科举制度能够吸纳天下英才,让有志之士都有机会为国家效力。这不仅能提高朝廷的治理水平,也能让百姓看到公平和希望。”

    李从嘉皇帝微微颔首,他心中也明白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他环视大殿,沉声说道:“赵爱卿,罗太傅和长公主所言,朕深以为然。既然你们双方不能达成共识,那么朕有个提议,可以进行一场辩论赛。”

    听李从嘉如此说,伊洛心中一动,内心给李从嘉点了一万个赞。

    “陛下英明!伊洛领旨!”

    赵守恒见皇帝已经表态,知道自己再难阻挠。心想辩论赛就辩论赛,自己这一方大多都是翰林院大学士,擅长的就是博弈之术,还怕了这一群乳臭未干的孩童不成?想到这里,赵守恒也恭敬领旨退下。

    见双方并无异议,辩论赛双方各出辩手5名,三局二胜定输赢。时间定于一个月后的月初第一天,双方自去准备自不必再提。

    转眼间一个月飞逝而过。四月一日,辩论赛在翰林院研学大厅如期举行,由皇帝李从嘉亲自主持,朝中大臣和学者作为评委,而辩论的双方分别是支持科举改革的革新派和坚守世袭制度的守旧派。

    举办辩论赛的消息早在一个月前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全国。各地学子纷纷报名并从四面八方赶往燕城。这样一场盛会吸引着天下学子,不能参加辩论不要紧,能在现场亲身感受一下那种氛围也是自己一生值得炫耀的资本。于是辩论当天,翰林院研学大殿内座无虚席,就连翰林院外院也挤满了来自全国的学子。虽然大殿内外人满为患,大殿内气氛紧张而庄重,大殿外也寂静无声,每个人都紧张地期待着辩论赛的开始。

    时间一到,李从嘉端坐在龙椅上,宣布辩论开始。

    守旧派的代表,赵守恒首先发言,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科举改革虽看似公平,却破坏了千年的传统,动摇了国家的根基。世袭制度历经数朝数代上千年,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稳定超纲的国之重器,岂能说变就变轻言废弃?”

    伊洛作为革新派的代表,她站起身来,气定神闲的回怼道:“赵大人此言差矣。科举改革并非废除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扬弃和提升。世袭制度虽有其历史功绩,但难免造成官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尸位素餐的现象。科举制度则以才学为选拔标准,能够真正选拔出有德有才之人,为国家效力。”

    随着伊洛的发言落下,大殿内气氛骤然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