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盛世繁华(2)(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而低回婉转,如同林间小溪潺潺,诉说着百姓安居乐业的宁静与美好。

    他的诵读换来了文人雅士的一片赞誉。一位年长的文士感慨道:

    “若不是当今圣上英明,科举选贤,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哪有我辈的此情此景。此乃我大云国之大幸呀!”

    随着文士话落,众人又是一片欢呼之声,茶室内的每一个人仿佛被带入到这样美好的情景之中。没有门第的桎梏,只有公平的竞争与机遇;官清政明,百姓安居乐业,四海之内皆兄弟,共享太平盛世的欢乐与祥和,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当文士念到最后一句“四海升平,万民欢腾”的时候,他的声音达到了高潮并拖着一个长长的尾音。随着文士右手高高举过头顶,整个茶室沸腾了,掌声、欢呼声再一次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大云国,正以其独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迎接着更加辉煌的明天。

    见此情景,李从嘉与伊洛相视一笑,他们深知,这样的场景,正是他们所向往的。在这里,文化与艺术交织,智慧与激情碰撞,他们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李从嘉与伊洛站起身,向着人群走过去。一边走一边鼓掌说道:“好诗!好诗!此诗不仅文采斐然,更蕴含着对大云国深沉的情感,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伊洛也点头称赞:“确实如此,这位先生的诗不仅表现了文人的风骨,也体现了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

    中年文士听到两人的赞赏,面露喜色,他向李从嘉与伊洛行了一礼,说道:“在下江州人士刘阳河,多谢两位的赞赏。在下一直认为,诗文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激发国人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种责任。”

    李从嘉回礼道:“刘先生言之有理,诗文确实应该承载更多的意义。今日能在此地遇到刘先生,真是三生有幸。”

    伊洛也微笑着说:“刘先生的诗,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想我大云国,文脉昌盛,志士如云,有此等才情横溢之士引领风骚,何愁国家不繁荣昌盛,百姓不安居乐业?”

    三人之间的对话,如同清泉汇入江河,激荡起层层涟漪,引得周围的文人墨客纷纷侧目,继而自发地围拢过来。

    茶室内,灯火摇曳,映照出一张张激动的脸庞。他们或站或坐,有的手执折扇,轻轻摇晃;有的则轻抚胡须,点头赞同。

    就在这时,一名身着青衫、气质脱俗的雅士,面带敬意地向李从嘉拱手道:“阁下举止言谈间,尽显文雅之风,定是满腹经纶之士。今日难得有此良机,可否也请阁下留下墨宝,让我们一睹您的风采?”

    李从嘉闻言,目光不经意间与伊洛交汇,只见她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鼓励与期待的光芒。他心中一动,随即微笑着应允:“既然诸位如此抬爱,在下便恭敬不如从命。”

    说罢,他缓缓起身,步至案前,提笔蘸墨,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伊洛的眼神随着李从嘉而动。只见他身姿挺拔如松,他的笔锋刚劲有力,在宣纸上肆意挥洒,每一划都仿佛携带着皇天后土的力量,刚劲中不失柔美,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帝王之气。

    随着最后一笔缓缓落下,空气中似乎弥漫起了一股奇异的氛围,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茶馆内的喧嚣逐渐淡去,所有的声音、所有的动作都悄然静止,唯有那幅墨迹犹新的宣纸,静静地躺在案头,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良久,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赞叹声。刘阳河激动地走上前,高声诵读起来:

    墨雅居前秋意浓,翰墨飘香绘新风。

    科举开路选英才,门第不问唯贤能。

    江山万里任我行,改革春风拂面生。

    富国强兵非一日,砥砺前行步不停。

    四海升平歌盛世,万民安康乐融融。

    大云春望展宏图,国运昌盛我为峰。

    龙袍轻拂朝堂上,心怀天下志无穷。

    帝威如岳立苍穹,霸气凌云震四方。

    金戈铁马壮志酬,一统江山展雄风。

    四海升平歌盛世,万民安康乐融融。

    文韬武略定乾坤,英明决策显神通。

    大云帝国千秋业,江山永固万代红。

    刘阳河的声音,如清泉般在这古朴的空间内流淌,每一个字都仿佛被秋风轻抚,带着几分凉爽与清新,穿透了茶客的喧嚣,直击心灵。

    “科举开路选英才,门第不问唯贤能。”诗词如同晨钟暮鼓,振聋发聩,不仅是对科举制度改革的颂扬,更是对那个时代追求公平、渴望知识的灵魂的深情呼唤。每一个音节都跳跃着对未来的憧憬,对人才辈出的渴望,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振奋与鼓舞。

    随着刘阳河的朗读,茶馆内的气氛悄然升温,仿佛连空气都燃烧起了熊熊的斗志。茶客们的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与激动,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公平的追求,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憧憬。

    “富国强兵非一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