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路上风景(2/3)
为了节省时间,史学政在出发前也说了,如果因为个人因素跟不上,他是不会为了迁就一两个人而耽误集体的。
因此,赵小山为了不耽误李伯玉的行程,让自己尽快好起来,由早晚两遍药变成了早中晚三遍。
陈狗子沿途若遇到名寺古刹则自己过去送信,事后再慌忙赶上。
为了节约路上吃饭的时间,赵小山还特意拿钱给陈狗子,让他多囤一些干粮。
只不过这年代的干粮是真干,吃一口脖子能伸二里地,噎的人两眼直翻白。
每次吃饭时,赵小山都异常想念他的米粉,早知道路途如此艰苦他说什么也要随身带个小炉子,把家里的米粉带来点。
如此过了五六天,他们已经穿过文安郡进入 茂兴郡时,赵小山的屁股已经彻底好了,坐卧行走都没有任何问题了。
在这期间,赵小山和史学政已经打过了招呼,还和李伯玉的两个同窗混熟了,名字分别是孔纬和郑洪。
他俩的年龄比李伯玉稍大,家里条件不错,一个是小地主一个开油坊的。
李伯玉在第二天就将赵小山和陈狗子介绍给他们,这俩人虽然年龄大,可能因为家庭条件好,心里负担小,反而有颗童心,和赵小山十分能聊的来。
当得知米粉豆皮和肥皂都是由赵小山发明的,孔纬直接变成星星眼了。
再然后当他们得知最近风靡整个大景的精忠报国这首歌也是由赵小山创作的,郑洪差点就给赵小山跪下了。
李伯玉与有荣焉,得意洋洋的每天倒豆子似的倒一点赵小山的光荣事迹,这俩人的自称已经由最开始的大哥变成后来的老弟了。
与这两人打的火热的同时,赵小山也招惹了几个潜在的敌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通过这一路的观察,赵小山真是越来越欣赏史学政了。
他觉得这人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腹有诗书、有担当有责任心,不迂腐还颇有主见。
当然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说话有点直,有时候撞人挺疼。
有一次赵小山捂着屁股后腰龇牙咧嘴慢慢悠悠的从史学政面前路过,被他毫不留情的抨击道:
“男子汉大丈夫,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为何做女子扭捏之态!”
这一嗓子给赵小山吓的,瞬间屁股便不疼了,立马腰也直溜了,嘴巴也合上了。
然而这点伤害根本不能击退赵小山的热情,为了靠近史学政,赵小山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讲小说。
每次他们在野外休息整顿时,赵小山都会以闲聊解闷为由,将孔纬郑洪招过来讲故事。
史学政是传统文人,讲才子佳人武侠玄幻的不合适,赵小山慎重的选择了西游记。
果然,这个故事一出,迅速俘获了一大批粉丝,围在赵小山身边听故事的越来越多,到后来郑洪连自家马车都不坐了,定要和赵小山挤在车厢里,逼他先讲给自己听。
最开始史学政还对赵小山的卖弄嗤之以鼻,待后来一次偶尔的机会听到了故事大体的构思后,便也期期艾艾加入了听书的行列。
每次听完后还皱着眉头对故事里几处情节争论几句或批判一番。
赵小山见大鱼上钩,说的更加卖力,有时候趁着休息还拿着故事脚本过去问问题。
通过这么多天接触下来,史学政发现眼前的小商人不仅一点世俗之气都无,甚至腹中颇有文墨,对他便不再不苟言笑。
等从李伯玉那得知古仙村的男女村学都是赵小山一手操办,并由他全权出资赞助时,史学政态度直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看人的眼神都变了。
待看到赵小山的字写的不好,甚至连夜写了一本字帖送了过去。
得知赵小山只有十五岁还没在学堂正经念过书时,史学政多次劝他尽早入学念书,并暗示自己可收他为内弟子云云。
赵小山简直受宠若惊,早知道这小老头最在乎的是村学,他何必每天绞尽脑汁的回忆西游记。
为了增加好感,赵小山还将自己办女学的理念和史学政说了,更惹的他赞叹连连,直说赵小山是山窝子里埋藏的金疙瘩,这次他算是挖到宝了。
得了史学政如此厚爱的赵小山也因此遭了几个学子的不满。
其中一个便是叫黄仁颖的学子,他是密水县主簿的亲儿子。
这小子自忖出身高又有秀才功名,在县学里颇为高傲,一般人都瞧不上。
对于这次去青州府参加府试,他爹的本意是让他单独出行,可他念着跟在史学政身边能多学点知识,执意随着大部队一起走。
没想到他的委曲求全史学政全没看到,反而将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商人身上,甚至听说史学政还想将这人纳为关门弟子。
自己是正经官宦之家出身,如何比不过一个泥腿子出身的臭小子。
思及此,黄仁颖算是将赵小山记恨上了,连带着他的小弟也都看赵小山李伯玉一行人不顺眼。
因此,赵小山为了不耽误李伯玉的行程,让自己尽快好起来,由早晚两遍药变成了早中晚三遍。
陈狗子沿途若遇到名寺古刹则自己过去送信,事后再慌忙赶上。
为了节约路上吃饭的时间,赵小山还特意拿钱给陈狗子,让他多囤一些干粮。
只不过这年代的干粮是真干,吃一口脖子能伸二里地,噎的人两眼直翻白。
每次吃饭时,赵小山都异常想念他的米粉,早知道路途如此艰苦他说什么也要随身带个小炉子,把家里的米粉带来点。
如此过了五六天,他们已经穿过文安郡进入 茂兴郡时,赵小山的屁股已经彻底好了,坐卧行走都没有任何问题了。
在这期间,赵小山和史学政已经打过了招呼,还和李伯玉的两个同窗混熟了,名字分别是孔纬和郑洪。
他俩的年龄比李伯玉稍大,家里条件不错,一个是小地主一个开油坊的。
李伯玉在第二天就将赵小山和陈狗子介绍给他们,这俩人虽然年龄大,可能因为家庭条件好,心里负担小,反而有颗童心,和赵小山十分能聊的来。
当得知米粉豆皮和肥皂都是由赵小山发明的,孔纬直接变成星星眼了。
再然后当他们得知最近风靡整个大景的精忠报国这首歌也是由赵小山创作的,郑洪差点就给赵小山跪下了。
李伯玉与有荣焉,得意洋洋的每天倒豆子似的倒一点赵小山的光荣事迹,这俩人的自称已经由最开始的大哥变成后来的老弟了。
与这两人打的火热的同时,赵小山也招惹了几个潜在的敌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通过这一路的观察,赵小山真是越来越欣赏史学政了。
他觉得这人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腹有诗书、有担当有责任心,不迂腐还颇有主见。
当然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说话有点直,有时候撞人挺疼。
有一次赵小山捂着屁股后腰龇牙咧嘴慢慢悠悠的从史学政面前路过,被他毫不留情的抨击道:
“男子汉大丈夫,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为何做女子扭捏之态!”
这一嗓子给赵小山吓的,瞬间屁股便不疼了,立马腰也直溜了,嘴巴也合上了。
然而这点伤害根本不能击退赵小山的热情,为了靠近史学政,赵小山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讲小说。
每次他们在野外休息整顿时,赵小山都会以闲聊解闷为由,将孔纬郑洪招过来讲故事。
史学政是传统文人,讲才子佳人武侠玄幻的不合适,赵小山慎重的选择了西游记。
果然,这个故事一出,迅速俘获了一大批粉丝,围在赵小山身边听故事的越来越多,到后来郑洪连自家马车都不坐了,定要和赵小山挤在车厢里,逼他先讲给自己听。
最开始史学政还对赵小山的卖弄嗤之以鼻,待后来一次偶尔的机会听到了故事大体的构思后,便也期期艾艾加入了听书的行列。
每次听完后还皱着眉头对故事里几处情节争论几句或批判一番。
赵小山见大鱼上钩,说的更加卖力,有时候趁着休息还拿着故事脚本过去问问题。
通过这么多天接触下来,史学政发现眼前的小商人不仅一点世俗之气都无,甚至腹中颇有文墨,对他便不再不苟言笑。
等从李伯玉那得知古仙村的男女村学都是赵小山一手操办,并由他全权出资赞助时,史学政态度直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看人的眼神都变了。
待看到赵小山的字写的不好,甚至连夜写了一本字帖送了过去。
得知赵小山只有十五岁还没在学堂正经念过书时,史学政多次劝他尽早入学念书,并暗示自己可收他为内弟子云云。
赵小山简直受宠若惊,早知道这小老头最在乎的是村学,他何必每天绞尽脑汁的回忆西游记。
为了增加好感,赵小山还将自己办女学的理念和史学政说了,更惹的他赞叹连连,直说赵小山是山窝子里埋藏的金疙瘩,这次他算是挖到宝了。
得了史学政如此厚爱的赵小山也因此遭了几个学子的不满。
其中一个便是叫黄仁颖的学子,他是密水县主簿的亲儿子。
这小子自忖出身高又有秀才功名,在县学里颇为高傲,一般人都瞧不上。
对于这次去青州府参加府试,他爹的本意是让他单独出行,可他念着跟在史学政身边能多学点知识,执意随着大部队一起走。
没想到他的委曲求全史学政全没看到,反而将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商人身上,甚至听说史学政还想将这人纳为关门弟子。
自己是正经官宦之家出身,如何比不过一个泥腿子出身的臭小子。
思及此,黄仁颖算是将赵小山记恨上了,连带着他的小弟也都看赵小山李伯玉一行人不顺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