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南旱北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旱极必蝗,大旱不可怕,可怕的是后面的蝗灾。

    蝗虫过境,遮天蔽日,当真是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地里的庄稼就不用指望了,就连树皮草根都不一定能留下。

    而且往往是吃完一个地方马上飞往下一个地方,祸患无穷。

    这种情况下,若是朝廷赈灾不力,老百姓必有民怨。

    穷则生怨,怨则生乱……

    赵小山一边忧心这闽南的灾情,一边又觉得或许这次灾情是个机会,至少对远在西北的周彻是。

    毕竟,乱则生变。

    这种矛盾的心理没持续多久,他便再没工夫瞎操心了——闽南果然起了民变,灾民中有人振臂一呼,攻破了当地的衙门,将衙门内所有囤粮全都放了出来,并将县令等一干官员都杀了。

    灾民变乱匪,性质变了。

    面对胆敢绞杀朝廷命官的灾民,给他们赈灾粮食就是给自己挖坑刨粪,朝廷的风向立马变了,由出钱出粮的赈灾变成了出兵出将的平乱。

    本来叛乱的只是闽南一个小县城的事,可元康帝十分愤怒,竟然有人敢赤裸裸的打他的脸,简直是给脸不要脸。

    这根本不是一个小县城的事,是整个闽南的事。

    为什么大景朝别的地方风调雨顺什么问题没有,就闽南旱了,一定是那里的人不行!

    那里的人平日里就作恶多端对上不敬,这次的旱灾就是上天降下的天罚,得到示警后竟然还不思悔改,还敢造反,简直是倒反天罡。

    该杀!

    通通都该杀!

    天子一怒,浮尸千里。

    可打仗是要钱的,这几年朝廷被折腾的国库早就空了,哪怕去年元康帝通过不要脸的手段敛了些钱财,但那都是他的私库,轻易不能动。

    那怎么办?继续摊派吧。

    老百姓的赋税再加一成,人头税再加两成,商户最有钱,身份地位最低,最有羊毛可撸,税再多加三成。

    民间财产过一千两者须每家捐款,数量不等,全凭自愿。

    说是这么说,但胥吏来收钱时可不能让你随便捐,荣河郡新上任的府尹为了迎合陛下,早就定好了标准:家中财产过一千两者,各捐一百两,以表对陛下的敬意。

    一百两对赵小山来说真不算什么大钱,可他掏的还是不情不愿。

    谁知道这钱最终去向是哪里,是新任府尹的裤兜里还是皇帝的后花园里。

    总之不会是闽南的灾民那里。

    这个时代没有网络,朝廷的动向和闽南的灾情无法实时跟踪,往往事情都发生了很多天赵小山才知道。

    其实也不用靠别的渠道传递消息,看粮铺里的粮价涨幅就可以预知骚乱是否升级,若粮价回落,则说明灾情平息。若粮价继续暴涨,说明那的情况依旧很糟糕,没有一丝好转的迹象。

    闽南离荣河很远,虽然粮价涨了不少,但生活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

    孩子该上学上学,家长该做饭做饭。

    出于谨慎考虑,赵小山再次压低作坊产能,五天开一次工——毕竟原材料太贵了。

    很多普通老百姓连杂粮都吃不起,又哪有钱财去买昂贵的米粉?

    现在赵家村也人心惶惶,有些手头宽裕的感觉到风声不对,怕闹粮荒,抓紧时间去密水抢购了点粮回来。

    那些去年卖玉米的人家后悔不已,早知道要闹灾,当初便不该卖玉米。

    现在却要高价买粮食吃。

    整个大景貌似都被闽南的形势影响到了,上到庙堂之高,下到街头巷尾,所有人的神经都被闽南牵动,都在讨论闽南的局势变化。

    按说时间都过去这么久了,那拨作乱的灾民早就应该平定了。

    事实却是民变不仅没被镇压下去,反而声势越加浩大。

    据说乱民中出现了一个领袖人物,带着那些乱民连续攻克了五个县,已经在一个郡建立了据点。

    这首领名叫邢大可,听说此人之前是个屡试不中的书生,这次闽南旱灾,家中妻女都饿死了,就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此人虽然考试不行,但十分有智谋,头脑清晰手腕了得,组织能力指挥能力亦或是演讲水平都是一流,说的话十分蛊惑人心,通过其个人魅力在灾情初期迅速建立起威望。

    现在的他早已不是原来郁郁不得志的落魄书生,而是叛军的首领人物,手下还聚集了好几个颇有军事才干的将领,将原来一盘散沙的乱民灾民迅速武装起来,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形势的发展已经完全出乎朝野上下的预判。

    元康帝气的天天砍大臣,他想调动大军尽快平乱,奈何北边还有胡人要防,那边的军队不能乱动,西北还有大夏这个劲敌在,那的军队同样不能动。

    想来想去也只剩下江南这一个地方有兵可调了。

    奈何江南经济水平高,老百姓生活富足,没有叛乱的可能,这里的军队数量便很少,战斗力也不强。

    不过再弱也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