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磨环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异离开振武城的第三天,公孙笔就出发了。

    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去长安找刘异,却不知他偷偷转道先去了陇西。

    陇西顾名思义是在陇山(现六盘山)之西,也就是在陇山的右边。

    大唐在这里设立过陇右道。

    陇右道上边是回鹘大草原,下边是吐蕃高原。

    它曾是大唐十道中面积第二广阔的,管辖着18个州和2个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领地包括现在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大部分区域。

    李唐家的老祖宗陇西李氏发源地临洮(临洮现为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便隶属于陇右道。

    陇西李氏崛起于东晋乱世,族人本就分散。

    后来随着大唐建国,陇西李氏成为士族中的顶尖权贵,族人大都去了长安、洛阳定居,真正留在陇西的凤毛麟角。

    这也是李归将大野盟总部选在陇西的原因,当地已无皇族。

    他选此处为总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唐已经失去了对陇右的控制权。

    安史之乱时,大量西北边军开始进入中原作战,神策军也是那时候离开陇右去的中原。

    此举大大削弱了大唐西部兵力。

    曾被大唐按在地上摩擦的吐蕃,便在此时不要face地趁虚而入,占据了陇右。

    吐蕃以陇右为跳板打入过长安,就是大唐天子第二次出逃那回。

    河西走廊也在陇右道内,控制河西走廊才能控制西域各国,才能从丝绸之路一路通商到阿拉伯然后再去往欧洲。

    陇右如此重要,安史之乱后内忧外患的大唐为夺回陇右还是做过一些努力的,可惜全都失败了。

    此后陇右变成吐蕃和回鹘争抢的肥肉,双方拉锯扯锯乱战了几十年。

    随着回鹘被灭族,这块肥肉如今变成吐蕃与黠戛斯在抢夺。

    公孙笔拿着大野盟的信物在陇右畅通无阻,顺利抵达临洮。

    这个地方简直是汉人与异族斗争的缩影,夏商周时这里被羌人部族统治,南北朝时又被吐谷浑人占据,现如今又落入到吐蕃人手里。

    当地的汉人现在还会唱《哥舒歌》,缅怀昔日大唐的威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公孙笔要去临洮西边的一个小城堡——磨环川。

    这里是哥舒翰创立神策军的地方。

    如果没有爆发安史之乱,神策军大概会一直驻守在这,成为大唐西北一支无足轻重的小部队。

    可如今神策军是大唐最庞大的一支军队。

    李归说这里有李氏祖脉滋养,适合兴军,便把大野盟总部建在了这里。

    哥舒翰当年为驻军曾在这里修了一座城。

    这座城的墙体为夯土板筑,城高两米五,夯层厚一寸。

    南北长约四百米,东西宽一百七十米,呈长方形。

    东、西、北三面临水,城下环绕着平川,形似磨盘,所以这城被叫磨环川。

    公孙笔入城时天已经黑了。

    他在守卫带领下走进“田共园”——李归的居所。

    他往里走时,看见迎面另一个守卫引领一名浑身缠满玛瑙珠宝的吐蕃男人从里边往外出。

    公孙笔与这人侧身而过时,闻到了他常年不洗澡的臭味。

    他屏着呼吸继续往前走。

    公孙笔进入书房时,李归正站在案牍边看一幅绢本卷轴。

    他见公孙笔进来,平和浅笑着说:

    “子墨快过来,帮我一起掌掌眼这幅域本赠送的《六仙图》丹青。”(域本是吐蕃的地方官)

    分别三年,李归熟稔的语气得像就像两人从未分开过。

    公孙笔瞬间找回昔日在李归身边伴读的感觉。

    他走到案牍前,看见画上描绘的是仙人奏乐场景。

    六名身穿各色华服的女子每人手执一样乐器吹拉弹奏。

    落款是吴道子笔,并加盖了吴道子印。

    公孙笔看了一会,评价道:

    “吴道玄笔势圆转,他画的衣服飘带往往迎风飘扬,有吴带当风的雅称,这画中仙子的衣服是垂下来的,这画是假的。”

    李归浅笑:“子墨眼力不俗,可惜没有进步,还是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大局。”

    “主公,我说错了?”

    “没错,可惜你一眼便应该看出来,这幅画太鲜艳了,用了八种颜色,而吴道玄素来以白描画人物。”

    李归说完将画轴一抛,随意扔进书案旁的火盆中。

    火苗飞窜一下,随后被大火吞噬。

    公孙笔汗颜,他随后批判道:

    “吐蕃人好生无礼,竟拿幅假画赠送主公。”

    “非他本意,这个域本为讨好我用五十头牦牛跟一名唐地商人换的。”

    李归带着公孙笔带去另一侧的坐榻处落座。

    他语气平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