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国君死社稷(1/2)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做任何事,有付出才有回报。
好比出去打猎时发现一只野鸡,我们总要朝它射去一支箭,才能抓住它。当我们背着野鸡满载而归后,妻子会开心地竖起大拇指,说相公真棒。
孙承宗,应该是明末辽事中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他前后两次督师辽东,奠定了明朝辽东防务的基本格局,同时提拔了袁崇焕、祖大寿、马世龙等一大批名将。
袁崇焕赖以建功立业的关宁锦防线,由他一手构建完成。关宁锦防线以四百里疆域、九大坚城和四十五座城堡彼此拱卫,号称“以四百里金汤为千万年屏翰”,绝非浪得虚名。这条防线拒满清于关外二十余年,直到吴三桂投降才宣告失守。
重回辽东的孙承宗,很快发现物是人非。
现在的边将已不是当年的边将,未必肯听他的话。现在的崇祯帝也不再是当年的天启帝,不可能无条件信任他和重用他。
孙承宗在关宁锦防线,一边继续推进复辽大业,一边忙着和当地将帅官吏内斗。
与此同时,孙承宗出巡关宁锦防线后,上疏提出重建关宁军及车营需要六十万两银子。崇祯帝仅做口头勉励,却没有拨付任何钱银。
他也没有办法。国家内忧外患,处处要用钱,财政早已捉襟见肘。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将帅不和,兜中无钱,右屯及大、小凌河城堡的修复工程因此一拖再拖,直至被迫中途停工。
当孙承宗亲自到大凌河察看时,发现大凌河城堡修复工程只需十来天便可竣工,于是赶紧上书,表示不另请朝廷一钱一炮,不另增朝廷一兵一马,力争抢在秋高马肥之前建成。然而,兵部转来八字圣旨:暂停修城、撤回班军。
就在孙承宗围绕大凌河的修复不断力争之时,后金大军已兵临城下。此时的大凌河城中,只有二万余专事修筑的班军,军事作战水平极低。但后金军只是部署重兵,围而不攻。
谁都能看出来,后金军明晃晃的是在实行围点打援战术。
但孙承宗想得更深远一些。他既要解大凌之围,还要预防后金大军再次绕道袭击京师。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以骑兵吸引敌方打援军的注意力,再派步兵乘虚而入支援大凌。但辽东巡抚丘禾嘉表示不认可。
当督、抚二人的意见不统一,整个边军系统只能枯守待命,整整一个月无法展开有效的军事行动,直到崇祯帝传旨催战。
孙承宗的部署本来没有毛病。明军在前期也取得几次胜利,并顺势击退了袭击锦州的后金军。
问题出在支援大凌河的明军身上。他们尽量隐蔽行军,在距离大凌河只有十五里的长山之上,终于遭遇了后金骑兵。
明军以步兵对骑兵,顿时全线溃败。
一个月后,大凌河守将祖大寿献城降金。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他守城到粮绝薪尽,一些修城的夫役、商贾和伤兵都已被杀来吃掉了,这才被迫投降。他戎马一生,从万历朝鲜战争到松锦之战,在其长达五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先后与日本、蒙古、女真人交手,称得上身经百战。
他与清军战斗二十多年,为保卫辽东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先后两次降清,为清朝带来大批汉将,称得上卖国卖友。
战后,孙承宗上疏请罪,并连上十二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
他是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他徒有报国志,却已无力回天。若干年后,清军入关围攻高阳城时,他率全家老小,指挥高阳军民抗击清军直至弹尽粮绝。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八个侄子孙以及三十余名妇孺全部战死或被杀害。幸好六岁的小孙子孙之澧和他的妈妈躲在草丛中侥幸逃生,总算维持孙氏血脉不绝。
孙承宗被俘后,清军将士对他极为尊重,尊称他为孙宰相,试图劝降。孙承宗则破口大骂清将一心求死。清将见状,默然在在地上铺下一片苇席。孙承宗遥拜北京城后,从容自缢。他死后谥号“文忠”,追赠太师。就连清朝皇帝也佩服他的节义,乾隆帝追谥他为“忠定”。
他用自己的命,赢得后世的赞誉和美名,一如当年的文天祥、陆秀夫。
崇祯帝也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拼命为之的悲剧人物。
他是如此的勤勉,但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左右的。
大约十五世纪开始,全球气候进入相对寒冷的小冰河期。崇祯年间小冰河期更加严重,引起天灾频发,粮食歉收,尤以西北和中原地区受灾严重。这是天灾。
经过近三百年治乱循环,明朝吏治已腐朽到骨子里。官僚、地主、士绅、富豪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听任天下灾害频仍而田赋不减,造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是人祸。
从崇祯元年起,陕西各地走投无路的农民与边镇逃兵、驿卒纷纷揭竿起义。流寇数量庞大,成群结队四处流浪。他们虽然不是正规军,却造成了社会的震荡不安。
为保社会稳定,明朝不是想方设法赈济灾民,而是派出大批军马
做任何事,有付出才有回报。
好比出去打猎时发现一只野鸡,我们总要朝它射去一支箭,才能抓住它。当我们背着野鸡满载而归后,妻子会开心地竖起大拇指,说相公真棒。
孙承宗,应该是明末辽事中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他前后两次督师辽东,奠定了明朝辽东防务的基本格局,同时提拔了袁崇焕、祖大寿、马世龙等一大批名将。
袁崇焕赖以建功立业的关宁锦防线,由他一手构建完成。关宁锦防线以四百里疆域、九大坚城和四十五座城堡彼此拱卫,号称“以四百里金汤为千万年屏翰”,绝非浪得虚名。这条防线拒满清于关外二十余年,直到吴三桂投降才宣告失守。
重回辽东的孙承宗,很快发现物是人非。
现在的边将已不是当年的边将,未必肯听他的话。现在的崇祯帝也不再是当年的天启帝,不可能无条件信任他和重用他。
孙承宗在关宁锦防线,一边继续推进复辽大业,一边忙着和当地将帅官吏内斗。
与此同时,孙承宗出巡关宁锦防线后,上疏提出重建关宁军及车营需要六十万两银子。崇祯帝仅做口头勉励,却没有拨付任何钱银。
他也没有办法。国家内忧外患,处处要用钱,财政早已捉襟见肘。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将帅不和,兜中无钱,右屯及大、小凌河城堡的修复工程因此一拖再拖,直至被迫中途停工。
当孙承宗亲自到大凌河察看时,发现大凌河城堡修复工程只需十来天便可竣工,于是赶紧上书,表示不另请朝廷一钱一炮,不另增朝廷一兵一马,力争抢在秋高马肥之前建成。然而,兵部转来八字圣旨:暂停修城、撤回班军。
就在孙承宗围绕大凌河的修复不断力争之时,后金大军已兵临城下。此时的大凌河城中,只有二万余专事修筑的班军,军事作战水平极低。但后金军只是部署重兵,围而不攻。
谁都能看出来,后金军明晃晃的是在实行围点打援战术。
但孙承宗想得更深远一些。他既要解大凌之围,还要预防后金大军再次绕道袭击京师。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以骑兵吸引敌方打援军的注意力,再派步兵乘虚而入支援大凌。但辽东巡抚丘禾嘉表示不认可。
当督、抚二人的意见不统一,整个边军系统只能枯守待命,整整一个月无法展开有效的军事行动,直到崇祯帝传旨催战。
孙承宗的部署本来没有毛病。明军在前期也取得几次胜利,并顺势击退了袭击锦州的后金军。
问题出在支援大凌河的明军身上。他们尽量隐蔽行军,在距离大凌河只有十五里的长山之上,终于遭遇了后金骑兵。
明军以步兵对骑兵,顿时全线溃败。
一个月后,大凌河守将祖大寿献城降金。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他守城到粮绝薪尽,一些修城的夫役、商贾和伤兵都已被杀来吃掉了,这才被迫投降。他戎马一生,从万历朝鲜战争到松锦之战,在其长达五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先后与日本、蒙古、女真人交手,称得上身经百战。
他与清军战斗二十多年,为保卫辽东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先后两次降清,为清朝带来大批汉将,称得上卖国卖友。
战后,孙承宗上疏请罪,并连上十二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
他是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他徒有报国志,却已无力回天。若干年后,清军入关围攻高阳城时,他率全家老小,指挥高阳军民抗击清军直至弹尽粮绝。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八个侄子孙以及三十余名妇孺全部战死或被杀害。幸好六岁的小孙子孙之澧和他的妈妈躲在草丛中侥幸逃生,总算维持孙氏血脉不绝。
孙承宗被俘后,清军将士对他极为尊重,尊称他为孙宰相,试图劝降。孙承宗则破口大骂清将一心求死。清将见状,默然在在地上铺下一片苇席。孙承宗遥拜北京城后,从容自缢。他死后谥号“文忠”,追赠太师。就连清朝皇帝也佩服他的节义,乾隆帝追谥他为“忠定”。
他用自己的命,赢得后世的赞誉和美名,一如当年的文天祥、陆秀夫。
崇祯帝也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拼命为之的悲剧人物。
他是如此的勤勉,但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左右的。
大约十五世纪开始,全球气候进入相对寒冷的小冰河期。崇祯年间小冰河期更加严重,引起天灾频发,粮食歉收,尤以西北和中原地区受灾严重。这是天灾。
经过近三百年治乱循环,明朝吏治已腐朽到骨子里。官僚、地主、士绅、富豪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听任天下灾害频仍而田赋不减,造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是人祸。
从崇祯元年起,陕西各地走投无路的农民与边镇逃兵、驿卒纷纷揭竿起义。流寇数量庞大,成群结队四处流浪。他们虽然不是正规军,却造成了社会的震荡不安。
为保社会稳定,明朝不是想方设法赈济灾民,而是派出大批军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