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拜师(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新的一学期,一切事都按初六的计划发展。

    家里焕然一新,不仅三间睡房拔地而起,还把其他屋子,以及院墙也翻新了一遍。

    布置了些家具桌凳,把材料钱、工匠的工钱打发清,居然花掉了五六十贯。

    家里亮堂了,王翠翠喜忧参半,嘴里一直嘀咕没钱了。

    初六没少读书。

    闲暇之余,拿起四书五经就读,不懂就查教辅。

    在文澜沧指导下,初六的毛笔字越来越好,诗词也中规中矩,写出试帖诗也有了些模样。

    转眼又是一个寒假。

    虽然初六已满七岁,但乡村还是习惯以过年计岁。

    在大炎,学子有拜师的传统。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必须拜师,也可以直接上私塾或社学。

    选择拜师表明该人家尊师重道,很重视孩子的学业。

    要师父对孩子在学问、品德、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给予教导,让孩子全面发展。

    这是在私塾或社学等集体教学点的弱势。

    文澜沧对初六悉心栽培,谢家人非常感激,让初六带过几次礼物。

    眼见翻过年孙子就七岁了,谢根生盘算着让初六拜文澜沧为师,又担心他不答应。

    思量再三,谢根生请了里正,提着礼物,让豆苗驾车去他家拜访。

    文澜沧满口答应,并约定腊八行拜师礼。

    谢根生满心欢喜,找村里懂点八字的人算吉时,那人掐指一算,说腊八日天地人和,诸事皆利。

    日出至日落间,都是吉时。

    ······

    腊八日,谢根生请上里正、族长,以及族中一些老人,去见证孙子的拜师礼。

    还特意借来别人家的牛车,套上自家牛,在六礼挂上红布,放在车里,还给文澜沧带了一袋米、肉和一些菜蔬。

    两辆车拉着人和礼,声势浩大赶往文澜沧家。

    这么大阵仗,进了丰乐村,就吸引了不少人目光。

    “你们看,有人要拜文夫子为师了。”

    “真的假的?这个窝囊废还有人会拜师?一辈子都是个童生,瞎了眼才找他拜师。”

    墙根里,一个汉子解开裤腰捉虱子,言语中对文澜沧极为不屑,“找他拜师必然成不了气候,跟他一样,一辈子的童生。”

    “你这厮生了一张臭嘴,哪一年的春联不是文夫子给你免费写的?人家还是个童生,你是个啥?就知道晒太阳,捉虱子。”

    随即,那人又叹了一口气道:“可怜文夫子一个好人,孤苦伶仃······”

    ······

    文澜沧家。

    庄严的拜师礼开始了。

    初六恭恭敬敬站在文澜沧面前,文澜沧一丝不苟帮初六整理衣冠。

    这就是师父给弟子上的第一课:正衣冠。

    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接下来初六双膝跪地,先九叩首,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然后三叩首,叩拜先生。

    叩拜结束,初六向文澜沧赠送六礼束修。

    所谓六礼束修,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干瘦肉条。

    其中芹菜寓意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红豆寓意红运高照。

    红枣寓意早早高中。

    桂圆寓意功德圆满。

    十条干瘦肉表达弟子心意。

    收下束修,接下来行沃盥礼。

    别看就是洗个手,其中礼仪繁琐,寓意深厚。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在文澜沧的轻声诵读声中,初六将手放到一盆清水中,缓缓洗手。

    先洗左手,再洗右手,双手正反都要洗一遍,然后用新毛巾擦干。

    洗手净心,去杂存精。

    寓意初六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勤奋、心无旁骛。

    最后一步是点痣。

    文澜沧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初六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

    “痣”与“智”谐音,点痣便是点智。

    寓意初六目明心亮,一点就通。

    拜师礼结束,初六成为文澜沧的第一个弟子。

    初六长揖:“先生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文澜沧坐在椅子上,欣然接受拜礼。

    三拜结束,文澜沧轻声道:“起来吧!”

    初六起身,文澜沧问谢根生父子道:“既然初六拜我为师,我给他起个学名,你们可同意?”

    “同意,文夫子,我同意······”

    谢根生和豆苗连连点头。

    孩子的名字一般由父母起,但他们清楚自己没那个本事。

    听到文澜沧要给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