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覆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覆试共考三场,第一场覆试被称为“初覆”。

    翌日,初六等人吃过状元及第粥,昂首阔步来到考院外。

    和正试的人潮涌动相比,这一场人数明显减少,科举的残酷,可见一斑。

    锣声响起,考生开始进场。

    程序和上一场一样,各类信息确认无误后,考生拿号进入考棚。

    步入考棚,初六照旧先检查桌椅,他将桌子整理平稳后,试卷也送了进来。

    这时候的考生脑子最清醒,必须先看题,遵循从易到难原则,先把简单题拿下,再啃难题。

    初六迅速浏览题目,然后放松心情答题。

    他感到初覆也能轻松过关。

    第一道题是表判,共有三道小题。

    不亏是师父,这样的偏题都被他押中了,不得不服。

    表判主要考查的是律法知识,以及考生对案例的认识。

    县试一般不考此类题,也不知县尊大人抽的哪门子风,捡偏门题目考。

    是嫌淘汰考生有难度吗?

    这题对大多考生来说就是送命题,但对初六和苏彪来说就是送分题。

    第二道题是四书题,题目是前王不忘。

    这题光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先王让人难忘。

    如果不是熟读四书五经,你连先王是谁都不知道,他让人难忘的事迹又从何来。

    答题没有切入点,光靠瞎蒙肯定扑。

    初六清楚这题目出自《大学》。

    先王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两王都是圣君,善用贤能治国,才使周朝日渐昌盛,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

    其实这道题的题目不完整,是出题官有意为之。

    省略后面的句子,看考生能不能联想到主旨,有点截搭题的影子。

    原文是这样的。

    “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整句话的意思是:“呜呼!前代的君王无法被人忘记。这是因为君王能够以先王为榜样,尊重贤明,亲近亲族,一般百姓也能蒙受恩泽,享受快乐,获得利益。因此,先王能被后世永远铭记。”

    题目是“前王不忘”,其实就是为了引出“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解题点就在这里。

    古之帝王,若能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广开才路,慧眼识珠。

    不仅国家得以昌盛,百姓亦能安居乐业,共沐太平之福。

    做个明君,善用贤能,造福百姓,就能被百姓铭记,传颂千古。

    这是每一位君王治国安邦的不变基石。

    不用说,这道题末尾又得加进去点睛之笔颂圣。

    马屁走起。

    把文章写到草稿纸上,初六看第三题。

    第三题是五言六韵试帖诗,题目是:赋得一树百获得年字。

    这诗比上一场加了难度。

    首先“一树百获”有出处,它出自《管子》。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一树百获就是百年树人,就要贴合培育人才来解题。

    倘若初六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来替代,绝对是零分。

    试帖诗不注重文采,注重格式和规定。

    试帖诗规定了韵脚和韵部,题目中的“得年字”,就是以“年”所在的韵部为韵。

    没有这个就是跑题。

    其中题目中的一树百获这四个字,一定要在诗中点出。

    五言六韵试帖诗,一句五个字,两句为一联,每联要有一韵。

    只要“年”字所在的韵部下手,就算不出彩,至少也能过得去。

    初六沉思良久,开始下笔,写到草稿纸上。

    “嘉树育英贤,千祥映瑞年。一谷秋实少,百人德泽绵。木茂十丰稔,才高百梦圆。树人功业着,兴国韵如弦。管子遗文耀,今朝壮志坚。众心同奋勉,盛世谱新篇。”

    写完草稿,已到中午。

    初六就着水吃了点饼丁,重返案牍,开始字斟句酌雕琢诗文。

    反复修改,直至自认为没了瑕疵,才开始誊写。

    末了,又检查姓名、籍贯等处,确认无误后,摇铃交卷。

    两个小吏见这么大孩子居然过了正试,又是吃惊,又是好奇。

    默默记下初六的名字,等放榜时看看能不能过初覆。

    出了考场,恰好碰到苏彪。

    二人对了一下答案,都中规中矩,便一起出了考院。

    文澜沧听罢二人答案,欣慰点头,说过初覆没问题。

    尤其表判是偏题,会淘汰一大批考生。

    正议论间,就见金睿泽黑着脸走过来。

    大伙做好了听金睿泽炫耀的准备,谁知金睿泽突然止步,默默看了他们几眼,绕过去走了。

    看来这厮没有考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