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朱高煦接管山海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娘娘既有如此气魄,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赵鼎从怀里掏出一份奏折,上报道:“经此一战,北方人口骤减,若是想要快速恢复,朝廷就必须要轻徭薄赋……”

    他说的很长,朱琏听得很认真。

    稍微总结一下就是,不管金人、辽人、宋人还是蒙古人,只要愿意归附大宋,那就是宋人。

    朝廷负责给地、给田、给衣裳、给农具。

    前三年免赋税,凡是耕种出来的粮食,朝廷按照市价购买。

    从第四年到第十年,朝廷逐渐加收赋税。预计用六到十年的时间,将赋税恢复至靖康年间的一半。

    这个方法利国、利民,却不利于士绅,更不利于皇室。

    毕竟赋税少了,皇室子弟就得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不过好在,金人把赵家皇族掳走了一半,剩下的皇室大都龟缩在江南。北方的皇室成员所剩无几。

    如此一来,倒是因祸得福,为这项政策的推行,免去了不少麻烦。

    按照这个计划,最多三年的时间,大宋北方的人口就能恢复。

    只是——

    赵鼎欲言又止,其他人也纷纷沉默。

    这个冬天,不光他们在休整,金军同样也在休整。

    北方的金人不是傻子,不会给宋人喘息之机。

    眼下依靠寒冬逼退了金军的攻势,但最早开春,最迟初夏,金人肯定会发动新一轮的进攻。

    到时候,必将会是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

    朱琏苦恼地揉了揉眉心,询问道:“康王那边,有消息吗?”

    张叔夜道:“回禀娘娘,康王至今仍按兵不动,拒绝北上。而且根据情报,康王麾下的军队,已经扩张到了十五万人。”

    呵,十五万。

    真不愧是老赵家的子孙。

    朱琏冷笑。

    如今赵构之心,已经路人皆知。

    他就是想坐山观虎斗,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张叔夜想了想,说道:“太后娘娘,如今康王大势已成,不可不防。微臣担心,明年我们和金人交战之时,康王很有可能会从背后偷袭。”

    “这的确是赵构能干出来的事。”

    朱琏凤眸微眯,语气逐渐变得严肃:“先按照计划,屯兵、开垦、恢复人口。”

    “必要之时,我们要做好两路开战的准备。”

    众人纷纷道:“遵旨。”

    ……

    ……

    聊天群内。

    【北宋仁怀皇后朱琏拍了拍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

    朱琏:“圣后娘娘,在吗?”

    武则天:“在忙。”

    朱琏:“您在忙什么呢?”

    武则天:“忙着抄家灭族呢。诶诶诶,那个谁,把车轱辘放平了。陛下有旨,清河崔氏夷族,一个不留。哪怕是鸡蛋,也得把黄摇散了。”

    朱琏:“……”

    朱琏:“圣后娘娘,如今康王赵构在江南坐拥十五万大军,蠢蠢欲动;金人在北方虎视眈眈。我担心他们会联手,前后夹击。”

    武则天:“你不用担心,只要完颜宗望和赵构不是傻子,他们就一定会联手。”

    朱琏:“那我应该怎么办?”

    武则天:“没啥好说的,打。”

    朱琏:“可我兵力不足。”

    武则天:“兵力不足也得打,想尽一切办法打赢。如果我是你,我就会去北方寻找盟友。”

    朱琏:“北方……你是指草原蛮族?”

    武则天:“……”

    武则天:“你们宋人能不能把天朝上国的心态收一下啊。人家是上帝之鞭,不是草原蛮族。”

    武则天:“别忘了,最后灭金、灭宋、灭西夏、灭大理,入主中原的可是蒙古人。”

    朱琏:“已老实,求放过。”

    武则天:“还有,你们宋人对待金人还是太仁慈了。”

    武则天:“记住,只要地,不要人,不要俘虏、不要俘虏、不要俘虏!”

    武则天:“你先等本宫把崔家的人杀完,然后再去帮你。”

    朱琏:“多谢圣后娘娘。”

    ……

    ……

    大明,崇祯朝,山海关。

    “来者何人,报上名来。”

    “让吴三桂给本王滚出来。”

    听到朝廷派来了援兵,吴三桂顿时喜出望外,冲出了营帐。

    然后——

    三桂傻眼儿了。

    山海关外,旌旗蔽空。

    朱高煦骑着高头大马,穿着一身墨色铠甲,肩扛一柄夸张的大刀,杀气腾腾地看着吴三桂。

    在他的身后,则是整整五万精锐铁骑。

    每一个,都是跟随朱棣从北打到南的百战老兵,永乐一朝真正的精锐。

    嘶!

    吴三桂下意识地缩了缩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