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吴书·妃嫔传(见解与大纲)(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4.5 孙权虽然愤怒但也敬重她

    尽管徐氏屡次公开批评和嘲讽孙权,但孙权内心也很敬重她的勇气和正直。他知道徐氏并非那种好欺负的女子,而是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的贤德夫人。

    有一次,孙权大发雷霆,要诛杀那些敢于批评他的臣子。徐氏闻讯后,毫不畏惧地冲进宫殿,直接与孙权理论。她说:\"陛下若是真的要杀光所有不同意你的人,恐怕连我也难逃此劫!\"孙权见状,虽然愤怒异常,但终究还是收回了杀令。

    可见,即便徐氏多次激烈反对孙权,但后者内心还是很敬重她的。毕竟,徐氏是他的正室,又是出身名门的贤良女子,直言讽刺的勇气和正直品格确实值得敬佩。

    4.6 徐氏坚持原则、不屈服

    不管孙权如何愤怒,徐氏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屈服于暴力。她认为作为一国之君,理应以仁德善治,而非专断暴虐。所以无论孙权如何威逼利诱,她都毫不退缩,始终直言不讳地批评和讽刺他的暴政。

    即便有时孙权大发雷霆,但徐氏也丝毫不惧。她直言不讳地告诉孙权:\"陛下即便要杀我,我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因为一位君主若是连自己的正妻都欺压,又如何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呢?\"孙权最终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放弃。

    历史最终证明,徐氏的正直和勇气是正确的。尽管她屡遭孙权的愤怒,但最终也赢得了孙权的敬重。她成为了一个坚守正义、不为强权所屈的典范,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够公开批评君主的妇女英雄。

    5. 小姐孙后娴雅温婉,心怀国恩

    5.1 孙后为孙权的女儿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其女儿孙后自幼聪颖贤慧,深得父王的宠爱。孙权虽然是勇武善战的着名军事家,但性格刚烈,一意孤行。然而,孙后则性格温婉敦厚,善于劝说和平,时常劝谏父王顾全大局,以谋国家长治久安。

    5.2 性格温雅娴淑

    孙后自幼温文尔雅,举止娴熟大方。她善于诗词歌赋,经常与父王一同品读诗书,探讨文学艺术。同时她亦善于针线织绣,擅于园艺种植,处事体贴周到,时常关心百姓疾苦,慷慨解囊以济困扶贫。孙后待人和蔼可亲,不拘小节,与身边臣僚往来甚欢,常常为他们解疑释惑,为他们出谋划策。因此,孙后深受庶民和臣工的拥戴爱戴。

    5.3 深知国家大义

    孙后虽然生于高门,却很早就明白国家大义,深知天下兴亡、家国荣辱的道理。她时刻关注时局,关心国家前程,时常与父王探讨时事政治,劝说父王以和平兴国,顾全大局。她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君主之女,更当体恤民意,谋求天下大治。\"孙后深知战争必然给百姓带来苦难,因此不赞同父王好战的做法,总是劝说父王务实治国,以民为本。

    5.4 多次劝说父亲顾全大局

    孙后深谙为政之道,深知战争必然带来国家民族的巨大损失。因此,她多次劝说父亲孙权顾全大局,不要轻举妄动,更不要好战而忘了民意。在诸葛亮北伐吴国的关键时刻,孙后数次进谏父亲,说服他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酿成更大的灾难。孙后说:\"诸葛亮虽然智勇双全,但以目前我国的实力和时局,恐难胜诸葛亮。不如权且暂时退守,待我国实力增强,民心稳定后,再图进取。\"孙权虽然最终未能听从孙后的劝告,但孙后的谏言却体现了她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5.5 谏言虽不能改父亲性情,却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胸怀

    孙后的多次劝谏虽然没能改变孙权好战的性情,但却充分显示了她忧国忧民的深厚胸怀。作为一个女子,她能够洞察时局,深谙为政之道,忧虑国家未来,劝说君王以和平安天下,实属不易。即使最终没能说服父王,她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坦诚地向君王进谗,这种胸怀令人敬佩。孙后的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成为后世君臣效法的楷模。

    6. 贵妃陆抗光采照人,英勇奋战

    6.1 陆抗乃东吴名门之后

    陆抗出身于东吴名门望族,家族代代出仕朝廷,世称名门望族。陆抗自小受到优厚的家庭教育,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气质出众,被周围的人视为当时东吴女性中的佼佼者。

    陆抗自小便显露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她善于谋略,对战争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见解。尽管当时的女性很少参与国事,但陆抗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勇气,赢得了孙权的赏识和器重。

    6.2 美貌出众、风华绝代

    陆抗不仅拥有卓越的才能,而且相貌出众,堪称当时东吴第一美人。她五官端正,肤若凝脂,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风姿卓越,令人难忘。这种出众的相貌和气质也成为她吸引众人的重要因素。

    陆抗的美貌和气质不仅让她在东吴社会地位特殊,也使她受到了孙权的格外青睐。孙权对陆抗倾心已久,并最终册封她为贵妃,成为东吴王朝最璀璨的明星。

    6.3 曾随军出征、亲自参战

    作为东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