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刘庄:我是刘秀与阴丽华之子,我必须优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东汉(汉明帝刘庄)

    春日融融,暖阳洒在洛阳宫的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刘庄今日心情大好,身着冕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宫人的簇拥下,步履轻快地走向偏殿。

    今日,又是天幕开启的日子,也是刘庄最期待的日子。

    自从登基以来,他便时常从这神奇的天幕中窥探到未来的片段,也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经验。

    比如,他从天幕中得知“独尊儒术”的弊端,便决心在推崇儒家学说的同时,也对其他学派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

    “陛下,天幕亮了!”

    一名小黄门指着殿内一面巨大的青铜镜,语气中满是兴奋。

    天幕,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播放未来的景象,如同一部纪录片,将后世的兴衰更替展现在他们眼前。

    嗡——”

    随着一声轻响,天幕泛起阵阵涟漪,画面逐渐清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身着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的中年男子,不怒自威。

    “朕?”

    刘庄心头一震,那镜中之人,分明就是他自己!

    随后,一幅幅画面出现在眼前,配着浑厚的男声解说:

    “汉明帝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其母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听到这里,刘庄忍不住轻笑出声,转头对身后的马皇后眨了眨眼睛,

    用近乎调侃的语气说道:

    “皇后你看,这天幕对朕真是了如指掌!”

    马皇后道:“陛下,这天幕确实神奇,未卜先知。”

    画面继续播放,展现着刘庄统治下的盛世景象:

    “刘庄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四夷宾服,时人颂曰“赫赫盛汉”……”

    “好一个‘赫赫盛汉’!”

    刘庄龙颜大悦,抚掌称赞,

    “看来朕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大汉中兴,指日可待啊!”

    这时,画面一转,出现了一座雄伟的寺庙,伴随着解说词:

    “永平十年,汉明帝梦见金人,遣使西域求佛法,并于洛阳城西修建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白马寺?”

    刘庄看着画面中的寺庙,心中满是好奇,佛教?

    那是什么?难道比道教的符水还能让人长生不老?

    看到皇帝陛下如此感兴趣,一旁的太监连忙解释道:

    “陛下,这佛教乃是西域之教,据说能普度众生,教人向善……”

    刘庄点点头,心中对这个“佛教”充满了期待。

    如果真如天幕所说,能借此教化百姓,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然而,美好的画面总是短暂的,随着一声低沉的钟声响起,

    天幕上的画面再次变换,这次出现的是刘庄躺在病榻上的场景:

    “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日(75年9月5日),驾崩于洛阳东宫前殿,时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八年……”

    “四十八岁?”

    刘庄如遭雷击,不可置信地看着天幕上显示的数字,喃喃自语道:“朕…朕只活了四十八岁?”

    马皇后同样是心神大乱,急忙握住他的手,关切地问道:“陛下,您……您……您……”

    她一句话说不出来,悲伤哽咽在喉,眼泪簌簌而落。

    刘庄没有回答,只是紧紧地盯着天幕,心中一片冰冷。

    他知道,天幕所言,皆为真实。

    自从登基以来,刘庄自认为自己兢兢业业,励精图治。

    但这只换来的竟是如此短暂的一生吗?

    他想起自己尚未完成的宏愿,想起年幼的皇子,想起贤明的臣子……

    这时,天幕上的画面再次变化,出现了以下文字:

    刘庄在位期间,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

    发展经济,轻徭薄赋; 重视教化,兴办学校;

    体恤民情,颁布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

    他心潮澎湃,这些年来的辛苦付出,都化作了镜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画面一转,波澜壮阔的黄河景象出现在眼前。

    “永平十二年,黄河、汴渠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明帝命治水能臣王景治理水患。”

    只见镜中,王景“凿山阜,破砥碛”,率领着数十万民夫,日夜不停地修筑堤坝。

    最终,绵延千里的黄河大堤巍然屹立,根治了水患,造福了万千百姓。

    “王景治河,千年无患”,镜中传来赞叹之声。

    刘庄亦回想起了当年,王景应对治水难题时,那份自信从容,侃侃而谈的模样,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欣慰。

    画面再次变幻,这一次,他看到了汉朝的边疆。

    “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