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国难当头勇担当,捐资献物表忠肠(2/3)
开战便轻言和议?即便真到了必须和谈之时,也务必要让那些来自关外的蛮夷之人清楚明白,大明帝国的赫赫天威岂容轻易侵犯!\"
然而,正如内阁首辅杨大人所忧虑那般,战争绝非一场简单轻松的游戏,此次战役过后,来年针对流寇土匪的围剿行动势必会遭受重大冲击......
不仅如此,当前全国各地灾祸频发,饥荒肆虐,百姓们深陷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而整个大明王朝更是处处急需资金支持。此时此刻,就连朕的皇家金库也早已空空如也,点滴不剩啊!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由检稍稍顿住了话语,他那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了蒋允仪身上,眼神之中闪烁着一丝威严与质问之意,仿佛要透过对方的眼睛看到其内心深处一般,缓声道:“蒋御史啊,你倒是给朕说说看,朕究竟能从何处弄到如此巨额的钱财呢?”
面对朱由检这般凌厉的注视,蒋允仪的面色不禁变得有些不太自然起来,但他仍旧强自镇定地挺直了身躯,高昂着头颅回应道:“此次战役乃是建奴入侵我大明边关所引发的祸患,而杨阁老既不愿动用剿饷,那么理应在全国各地额外加收辽饷才对呀!”
“没错!像山东、江西、江南以及湖广等地,受灾情况并不算十分严重,当地百姓生活也颇为富庶。
只要陛下您下令在这些地区加重征收辽饷,这银钱之事岂不是轻而易举便能得到解决了么?”
伴随着蒋允仪这番话刚一说完,立刻便有一人出声附和道。
需知这所谓的辽饷,乃是自从建奴兴起导致边关出现忧患之后,于万历年间新增设的一种赋税项目。
每年需要征收的数额高达二百四十万两白银之巨,有时甚至还会超出这个数目不少呢!
谈及剿饷,这无疑是朝廷为平息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而强行加诸于民的沉重负担。
它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让大明王朝的财政天平骤然失衡,每年的税赋,竟在不经意间翻了两番乃至三倍,压得民间喘不过气来。
然而,这突如其来的重负,并未均匀地落在每个人的肩头。
那些坐拥广袤田产的大地主们,岂能轻易咽下这苦果?他们或是以金银开路,编织出一张张错综复杂的贿赂之网;或是凭借家族盘根错节的势力,轻而易举地将这份重负转嫁到了自耕农与小地主的脆弱脊梁之上。
于是,那些本已在天灾人祸中摇摇欲坠的农户,更是雪上加霜,他们的土地被剥夺,家园被侵蚀,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几代人的心血化为乌有,家破人亡。
走投无路之下,他们或是沦为地主的依附,苟延残喘;或是踏上流亡之路,成为了起义军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誓要在这乱世中寻求一线生机。
而大明王朝,以举国之力,几乎是以透支未来的方式筹集的军饷,却如同泥牛入海,消失在层层贪腐的暗流之中。
那些本该激励士气、稳固边疆的银两,最终能真正落入士兵手中的,怕是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失望与愤懑。
大明王朝,真就穷途末路了吗?
非也!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实则隐藏着无尽的财富与贪婪。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道貌岸然的官员们,背地里却利用手中的权力,编织着一张张贪婪的网,将民脂民膏源源不断地收入囊中。他们的钱袋鼓胀,而国家的根基却在无声中腐朽、崩塌。
这,便是大明王朝所面临的困局,一个由贪婪与不公编织而成的死循环,将王朝一步步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即便是那些被人们称赞为清正廉洁的官员们,他们所拥有的土地数量也是极为庞大的,并且还纷纷购置商业产业。
他们的生活简直比朱由检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还要舒适惬意、有滋有味。
要知道,大明朝的商税实在是少得令人发指啊!商业活动本身就是利润丰厚无比的行当,然而大明朝对于商业征收的税款,竟然仅仅只有区区三厘而已!
换算一下,也就是每三十份收入只需缴纳一份税款,换句话说,其税率不过才百分之三点多罢了。
这样的税率也许与农业税收相差无几,但是像那种额外增加的税款负担,例如用于抵御辽东外敌入侵的辽饷以及剿灭叛乱所需的剿饷等等,根本就不会分摊到商人的头上。
熟悉历史的他可是记忆犹新呐,待到后来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从这些达官贵人的家中,居然搜刮出了整整三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北京作为大明朝的都城,固然有着众多的官员存在,但说到底它也只不过是一座城市罢了!
可就是这么一群人,一个个人家都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然而当国家面临危难之际,他们却又在自己面前装出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拼命地哭诉着贫穷。
想要增加赋税?行啊,既然你们都不愿意把钱掏出来,那么朕也就遂了你们的心愿好了!
“既然各位爱卿人人都如此清正廉洁,那么也就只
然而,正如内阁首辅杨大人所忧虑那般,战争绝非一场简单轻松的游戏,此次战役过后,来年针对流寇土匪的围剿行动势必会遭受重大冲击......
不仅如此,当前全国各地灾祸频发,饥荒肆虐,百姓们深陷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而整个大明王朝更是处处急需资金支持。此时此刻,就连朕的皇家金库也早已空空如也,点滴不剩啊!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由检稍稍顿住了话语,他那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了蒋允仪身上,眼神之中闪烁着一丝威严与质问之意,仿佛要透过对方的眼睛看到其内心深处一般,缓声道:“蒋御史啊,你倒是给朕说说看,朕究竟能从何处弄到如此巨额的钱财呢?”
面对朱由检这般凌厉的注视,蒋允仪的面色不禁变得有些不太自然起来,但他仍旧强自镇定地挺直了身躯,高昂着头颅回应道:“此次战役乃是建奴入侵我大明边关所引发的祸患,而杨阁老既不愿动用剿饷,那么理应在全国各地额外加收辽饷才对呀!”
“没错!像山东、江西、江南以及湖广等地,受灾情况并不算十分严重,当地百姓生活也颇为富庶。
只要陛下您下令在这些地区加重征收辽饷,这银钱之事岂不是轻而易举便能得到解决了么?”
伴随着蒋允仪这番话刚一说完,立刻便有一人出声附和道。
需知这所谓的辽饷,乃是自从建奴兴起导致边关出现忧患之后,于万历年间新增设的一种赋税项目。
每年需要征收的数额高达二百四十万两白银之巨,有时甚至还会超出这个数目不少呢!
谈及剿饷,这无疑是朝廷为平息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而强行加诸于民的沉重负担。
它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让大明王朝的财政天平骤然失衡,每年的税赋,竟在不经意间翻了两番乃至三倍,压得民间喘不过气来。
然而,这突如其来的重负,并未均匀地落在每个人的肩头。
那些坐拥广袤田产的大地主们,岂能轻易咽下这苦果?他们或是以金银开路,编织出一张张错综复杂的贿赂之网;或是凭借家族盘根错节的势力,轻而易举地将这份重负转嫁到了自耕农与小地主的脆弱脊梁之上。
于是,那些本已在天灾人祸中摇摇欲坠的农户,更是雪上加霜,他们的土地被剥夺,家园被侵蚀,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几代人的心血化为乌有,家破人亡。
走投无路之下,他们或是沦为地主的依附,苟延残喘;或是踏上流亡之路,成为了起义军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誓要在这乱世中寻求一线生机。
而大明王朝,以举国之力,几乎是以透支未来的方式筹集的军饷,却如同泥牛入海,消失在层层贪腐的暗流之中。
那些本该激励士气、稳固边疆的银两,最终能真正落入士兵手中的,怕是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失望与愤懑。
大明王朝,真就穷途末路了吗?
非也!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实则隐藏着无尽的财富与贪婪。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道貌岸然的官员们,背地里却利用手中的权力,编织着一张张贪婪的网,将民脂民膏源源不断地收入囊中。他们的钱袋鼓胀,而国家的根基却在无声中腐朽、崩塌。
这,便是大明王朝所面临的困局,一个由贪婪与不公编织而成的死循环,将王朝一步步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即便是那些被人们称赞为清正廉洁的官员们,他们所拥有的土地数量也是极为庞大的,并且还纷纷购置商业产业。
他们的生活简直比朱由检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还要舒适惬意、有滋有味。
要知道,大明朝的商税实在是少得令人发指啊!商业活动本身就是利润丰厚无比的行当,然而大明朝对于商业征收的税款,竟然仅仅只有区区三厘而已!
换算一下,也就是每三十份收入只需缴纳一份税款,换句话说,其税率不过才百分之三点多罢了。
这样的税率也许与农业税收相差无几,但是像那种额外增加的税款负担,例如用于抵御辽东外敌入侵的辽饷以及剿灭叛乱所需的剿饷等等,根本就不会分摊到商人的头上。
熟悉历史的他可是记忆犹新呐,待到后来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从这些达官贵人的家中,居然搜刮出了整整三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北京作为大明朝的都城,固然有着众多的官员存在,但说到底它也只不过是一座城市罢了!
可就是这么一群人,一个个人家都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然而当国家面临危难之际,他们却又在自己面前装出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拼命地哭诉着贫穷。
想要增加赋税?行啊,既然你们都不愿意把钱掏出来,那么朕也就遂了你们的心愿好了!
“既然各位爱卿人人都如此清正廉洁,那么也就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