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腾雷霆万钧之力,荡涤朝野兴大明(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城。

    而今,崇祯帝竟欲重启这段传奇,其胆识与魄力,无不令人心生敬佩。

    祖大寿更是心潮澎湃,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也看到了重振大明军威的希望之光。

    “臣领旨!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厚望,誓要重建关宁铁骑,再现其雄风!”

    祖大寿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回荡在乾清宫的每一个角落,也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在历史的尘烟中,关宁铁骑,那支由孙承宗奠基,却在袁崇焕麾下铸就辉煌的钢铁洪流,曾以无畏之姿震慑边关,而今,其命运却如风中残烛,被岁月悄然分割。

    祖大寿,这位承载着铁骑荣耀与沧桑的将领,手中紧握的,不仅是残余的战骑,更是往昔辉煌的碎片与未竟的壮志。

    当朱由检,这位天子,以雷霆万钧之势宣布重振关宁铁骑,其意不仅在于重塑一支军队,更是在向朝野上下,乃至四海八荒宣告:昔日荣耀,未曾消逝,今日之我,誓要再续辉煌。

    此举,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每一个心系国家安危的人心中都泛起了层层涟漪。

    对于祖大寿而言,这份突如其来的“重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他不得不深思,为何朱由检会选择在此刻,以如此高调的方式,重启关宁铁骑的辉煌篇章。

    这背后,隐藏的是帝王的深谋远虑与用人之道。

    朱由检深知,吴三桂虽勇,但拒敌皇太极之举,虽显忠勇,却也让他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过于显眼,或反而不利于大局的微妙平衡。

    而祖大寿,作为关宁铁骑的老将,其威望与经验,加之心中那份未竟的抱负,正是此时重振旗鼓、再造辉煌的不二人选。

    这是一场信任与考验的交织,朱由检的这一步棋,既是对祖大寿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忠诚与决心的考验。

    对于祖大寿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军队的重建,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与重生的契机。

    他要让世人看到,即便是在最黯淡的时刻,关宁铁骑的精神也永不熄灭,而他,将亲手点燃这团不灭的火焰,照亮前行的道路。

    正如《诗经》所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祖大寿将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信念,直至辉煌再现。

    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关宁铁骑的旗帜再次高高飘扬,而祖大寿,这位老将,也将以他的智慧与勇气,书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正如《诗经》所云:“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在那烽火连天的边陲之地,将国家的门户托付于一人,其重量非比寻常,而朱由检的心中,却对这位将领有着难以言喻的信任。

    他深知,边关的风霜,唯有铁骨铮铮之士方能镇守。

    谈及过往,历史的风尘中,祖大寿之名常与“权宜之计”四字相连,昔日投效皇太极之举,实乃时局所迫,非其本愿。

    试想,若命运曾予他足够之羽翼,翱翔于九天之上,他又怎会轻言降服,让一世英名蒙尘?

    “臣,誓不辱命!”祖大寿的话语,坚定而有力,仿佛穿越了岁月的长河,回响在朝堂之上,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朱由检闻言,目光如炬,凝视着这位即将再度披甲上阵的勇士,语重心长道:“卿之忠诚,朕心甚慰。

    然则,望卿勿忘朕之厚望,勿使朕之信任落空。”

    言罢,他做出了一项震惊朝野的决定:“皇太极所赠之资,已尽数归入国库,以资国用。

    但念及关宁防线之重,朕特再拨白银十万两,助卿重建关宁铁骑,誓保疆土无虞。”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面面相觑,心中皆是惊涛骇浪。

    皇太极之赠,已是大手笔,而陛下竟能在此基础上,再添重注,如此魄力与决心,实乃前所未有,令人叹为观止。

    朱由检的这一决策,如同春风化雨,不仅滋润了祖大寿那颗渴望再战沙场的心,更在无形中凝聚了朝野上下的士气,仿佛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个以忠诚与勇气为基石,共筑钢铁长城,扞卫家国安宁的时代。

    “三月之期,朕心所系,唯愿目睹一支焕然一新的关宁铁骑矗立于世。”

    朱由检的话语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期盼,他的目光深邃,仿佛已预见那支铁骑驰骋疆场的辉煌景象。

    祖大寿闻言,心中虽惊涛骇浪,面上却是不动声色,沉稳应答:“臣,即刻领命,誓将此事办得妥帖,不负圣恩。”

    此令,于外人看来,近乎苛刻,三月之内重塑关宁铁骑之风貌,无异于在沙上筑塔,难上加难。

    然而,在这看似严酷的命令背后,实则隐藏着帝王对祖大寿的深重信赖与殷切期望。

    于武将而言,何以为重?非金银财宝,亦非高官厚禄,而是那驰骋沙场的战马,是那并肩作战的兄弟,是那挥斥方遒、建功立业的兵马大权。

    正如古语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若无精兵强将,纵有通天彻地之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