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革新废科举旧制,广开学府之门路(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够成就一桩善举,实乃一举两得。未及数日,门票之收益便已多达十万两白银。行刑之期,于百姓渴盼中降临。时辰未至,刑场已然座无虚席。众人皆引颈期盼此一历史性时刻。终于,在殷切等待中迎来了一千余辆囚车。紧随其后的,便是天子在群臣的环拥下步入刑场。刹那间,刑场众人尽皆跪地,齐声高呼:“皇上万岁!”

    声浪轰鸣,仿佛天际炸响的惊雷,震颤着每一寸空间,足以撼动山河,令人心魂俱颤。朱由检,步伐沉稳而略带急促,缓缓步入那庄严而沉重的监斩台,每一步都似乎承载着千斤重担,那是对上千条生命终结的见证。

    他的胸膛微微起伏,呼吸间透露出难以掩饰的复杂情绪。眼前这一幕,不禁让他思绪飘远,忆起了那遥远的古代,秦始皇一怒之下焚书坑儒的决绝与残酷。然而,即便与那位千古一帝的暴行相比,眼前即将上演的虽也是一场浩大的刑罚,却似乎只是历史洪流中一朵稍显黯淡的浪花,小巫见大巫,难以相提并论。

    “午时已至,天道昭彰!”司令官的声音如洪钟般响彻云霄,穿透了刑场上空的凝重与压抑,将一切喧嚣归于沉寂。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万众瞩目,只为见证正义的裁决。

    那些曾经位高权重,却贪赃枉法、祸害苍生的贪官污吏,终将迎来他们应有的下场。刀光闪烁间,不仅是罪恶的终结,更是对清廉与正义的颂歌。刑场之上,风似乎也带着几分肃杀之气,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变革与重生。

    朱由检凝视着这一切,眼中既有决绝,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哀悯。他深知,每一次权力的更迭,都伴随着血与泪的代价,但唯有如此,方能还世间一片朗朗乾坤。于是,他挺直了脊背,任由历史的风霜刻画在他的脸上,成为后人口中传唱的篇章。

    朱由检抛出一块令牌,刽子手手起刀落,一千多颗人头瞬间滚落于地。须臾之间,血流如注。猩红的血液将刑场浸染。观众席上的百姓噤若寒蝉。与此同时,这一举措传遍了大江南北。众说纷纭,然而更多的是对这位铁血皇帝的称颂。非常时期需用非常之法。此事亦被编成童谣于民间流传。

    朱由检未曾料及,这一雷霆之举竟能激起如此波澜壮阔的效应。民心,这一无形却坚韧的纽带,瞬间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壁垒,万众一心,共赴新程。

    贪官污吏的利刃之下,非但未伤及国家根本,反倒化作了一场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国库。那些曾被贪婪吞噬的银两,如今如涓涓细流,汇入皇家金库,为国家重振旗鼓注入了不可估量的活力。

    官场之上,一场悄无声息的洗牌悄然完成,空缺之位迅速得以贤能之士填补,朝政运作未受丝毫阻滞,反而因这股清流而更显生机勃勃。

    此番整治,犹如烈日之下的一阵清风,彻底扫除了大明王朝长久以来的阴霾,腐败之虫被连根拔起,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而今,朱由检的心中已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他誓要将自己在二十一世纪汲取的智慧之光,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异彩。农业,乃国家之根本,他将倾注心血,兴修水利,改良农耕,让每一寸土地都绽放出丰收的喜悦。

    而教育的种子,他更是视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之光。他要让知识的甘霖遍洒每一个角落,建立起一座座学宫书院,让寒门子弟也能有朝一日,以笔墨为剑,以智慧为盾,守护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朱由检的心中,装着的不仅是眼前的治理之道,更有对大明千秋万代的深谋远虑。

    不但要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还要提升百姓的教育水平。既然倡导人人平等,就应当实现有教无类。大臣们的子弟可入国子监,而普通百姓的孩子想要上学却几无可能。私塾费用高昂,致使众多人无缘读书。教育事业必须推进,且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要达成如此目标,开支便是一大难题。目前国库虽尚充裕,然贪官所致以及门票收益,仍显不足。

    在那幽静而庄严的御书房内,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几分,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微妙。朱由检轻启朱唇,语调柔和却透着不容忽视的坚定,仿佛每一字都经过精心雕琢,既显帝王之威,又不失温文尔雅。

    “朕心有一计,欲与杨卿共谋,不知卿意下如何?”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却又在不经意间激荡起层层涟漪,让人不禁揣测其背后的深意。

    杨嗣昌闻言,心中暗自思量,皇上的举止言谈间,总透着那么几分不同寻常的意味。这位君主,思维之敏捷,行事之新颖,即便是那最为普通的惩治贪腐之举,亦能被他演绎得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

    “陛下睿智,微臣洗耳恭听,愿闻陛下高见。”杨嗣昌拱手作揖,言辞之中既有恭敬,也不乏一丝好奇与期待。他深知,每当皇上提及“新想法”,往往便是国家大事又将迎来一番新气象的前兆。

    如此一番对话,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图与逻辑,更添了几分小说特有的韵味与张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历那君臣之间的智慧碰撞与决策酝酿。

    杨嗣昌的目光如细针穿线,于细微处洞察皇帝的每一个微妙变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