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天子杀伐果断本性,防身立命断不可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瞬间土崩瓦解,化为泡影。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只剩下一地残骸,令人唏嘘不已。

    朱由检,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心中自有一番洞察秋毫的明澈。他深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张献忠的退却不过是时间问题,四川的烽火终将熄灭。只是,这局势的变幻莫测,比他预料的还要迅猛,让他也不禁感叹于时局的瞬息万变。

    在这一片混乱与不安之中,每个人物都被命运的洪流卷携着,或挣扎,或顺应,共同编织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在那烽火连天的年代,张献忠的离川之举,背后似乎隐隐透出了皇太极的微妙支持,仿佛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助推着他跨出了那决定性的步伐。试想,若无那北疆雄主的暗中助力,张献忠或许还需在巴蜀之地蛰伏数载,磨砺锋芒,方能东进争锋。

    吴三桂,这位新晋的战将,方启征程,其势虽猛,却也难阻张献忠在这乱世中的短暂肆虐,犹如狂风中的一叶扁舟,暂避其锋。

    而杨嗣昌,狼狈逃归京城,心中千头万绪,却无暇顾及那繁琐的君臣之礼,他的脑海中,唯有如何化解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方能稍安。夜深人静时,他独自徘徊,苦思对策,誓要扭转乾坤。

    至于左良玉,这位手握重兵的将领,此刻已然成为了一个孤岛,他的心中筑起了高墙,外界的谏言与指令,皆难以穿透那层厚重的壁垒。朱由检,这位深谙权谋的天子,对此早有预见,故而派遣吴三桂,这位年轻而果敢的将领,亲率大军,誓要将张献忠的嚣张气焰扼杀于摇篮之中。

    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较量,每一颗棋子都落得意味深长。朱由检的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他期待着这一战,能如他所愿,带来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让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再次稳固其根基,绽放出新的辉煌。

    在那被历史轻抚又悄然转折的微妙时刻,朱由检的心中涌动着不甘与决绝,仿佛每一道决策都承载着改写命运的重量。他深知,自己已踏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那是一条需以智慧与勇气铺就的征途。

    “速速传召杨嗣昌,朕有要事相商。”朱由检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穿透了殿内的静谧,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的目光深邃,仿佛已洞察了世间万物的脉络,却独独对这位避世不出的重臣抱有最后的期待。

    王承恩闻言,眉头微蹙,面上闪过一丝难色,轻声回禀:“皇爷,杨阁老行踪成谜,外界传言纷纷,皆不知其究竟身处何方,更遑论其心境如何。”

    朱由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那笑容中既有对臣子逃避现实的无奈,也有对自己决心未改的坚持。“哼,他啊,定是躲在家中,以张献忠之乱为借口,企图避开朕的锋芒。你去传他,告诉他,朕非但不计较过往,更有重任相托,望他能摒弃私念,共赴国难。”

    王承恩领命而去,心中却如翻江倒海,皇爷的笃定与自信让他不禁多了一份思索。线报虽言杨嗣昌未归,但皇爷之言,却似胸有成竹,令人难以捉摸其背后深意。

    于是,王承恩带着满腹疑惑,踏上了前往杨嗣昌府邸的路途。夜色渐浓,月光洒满宫墙,也照亮了这位老臣仆心中的疑惑与忠诚。他深知,无论结果如何,自己都将忠实地执行皇命,因为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每一个抉择都关乎着国家的兴衰与万民的福祉。

    莫非杨阁老真的在府中?杨阁老的宅邸大门紧闭,始终处于闭门谢客之态。王承恩的陡然到访,令杨嗣昌颇感惊诧。“公公缘何突然登门?”杨嗣昌开口问道。实则在其内心深处,已然明了王承恩的到来定然是受皇帝所遣。难道圣上已然知晓自己归来?若非如此,王承恩又怎会突然造访?杨嗣昌痛心不已,自知这条性命终究难以保全。

    在那权力交织的深宫之中,王承恩的话语如同寒风中的一缕残烛,微弱却坚定,他试图在皇恩浩荡的阴影下,为自己的立场保留一丝微光。“皇爷金口已开,言明不追究过往,特召您即刻入宫面圣。”字字句句,皆是谨慎与忠诚的交织,未言尽之意,是对那帝王手腕下,生死无常的深刻体悟。

    杨嗣昌闻言,心海翻涌,如临深渊。他深知,这看似宽恕的背后,或许隐藏着更为残酷的试炼。皇权之下,无秘可藏,每一缕思绪,每一步行动,皆难逃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眸。朱由检,这位帝王,他的智慧与手段,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既照亮前路,也让人心生畏惧,无处遁形。

    此刻,杨嗣昌立于御书房外,周身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笼罩,双腿似灌铅般沉重,每一步都似踏在刀尖之上。他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知命运的忐忑,也有对未尽之事的遗憾。这扇门,仿佛生死之门,一旦跨过,便是另一番天地,而他,已隐约嗅到了死亡的气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杨嗣昌心中默念,却知此情此景,早已物是人非。他深知,即便自己行踪再隐秘,也不过是帝王棋盘上的一枚棋子,生死荣辱,皆由人不由己。

    最终,他鼓足勇气,推开了那扇沉重的大门,踏入了命运的漩涡。门内,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