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争论(1/2)
闻言,李文忠一脸疑惑开口:
“舅舅,那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对付蓝玉?
蓝玉这家伙一大堆把柄,直接弹劾蓝玉就好,何必拐这么大的弯?”
朱元璋轻蔑一笑:“不管什么目的,等蓝封进京就知道了。
钱唐那老家伙是为了大明安稳,所以弄出朱襄氏,咱还能放过他。
可这些人,能把蓝封牵扯进来,不是为了权力就是为土地,咱可不会轻易放过。
文忠,你就按标儿说的去做。”
“是,舅舅。”
“文忠,听说九江最近做的不错,咱想着让他先去天策卫当个千户,你觉得怎么样。”
李文忠苦笑出声:“舅舅,你是被这小子给骗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还一直自诩谪仙降世。
别说千户,就是百户他都当不了,还是让他在国子监多学学。”
“有你这么说儿子的吗?”
朱元璋呵斥出声:“咱就觉得他很好,虽然性格跳脱些,却从未违反律法。
你再看看其他勋贵之子,有几个能比的上九江,这事就这么决定。
咱给他犯错的机会,只有犯错,才会成才。”
“得,你既是陛下又是舅舅,我能说什么?”
“嘿嘿!”
朱元璋咧嘴笑道:“咱不会看错,九江确实有才,你就等着看吧。”
朱元璋确实很看好李景隆,年轻一辈中他最看好的就是徐家大公子和李景隆。
还有一些像常茂这样的,虽然不算大才,也还不错,这些都是他给朱标留下的班底。
至于像华中、唐敬祖这样的,朱元璋是一点也瞧不上。
几人谈话之际,一名内侍走了进来:
“陛下,前御史中丞安然求见!”
“快请进来!”
朱元璋急忙起身迎接,刚走到殿外,便看到安然缓缓走来。
“拜见陛下!”
“免礼!”
望着安然两鬓斑白的头发,朱元璋扶起安然:
“安卿是来帮咱的吗?”
“听说陛下诏天下大儒进京编修历代经典,草民便来应天毛遂自荐,希望也能名留后世。”
朱元璋将安然领进殿内,特意安排一个靠近主位的位置给安然,随后走向主位:
“有你这话,咱本该放心,可最近王春官请辞回乡,咱还是希望你能来做这四辅官。”
安然淡淡一笑:“总归都是为了大明,去哪里草民都甘之如饴。”
“哈哈……”
朱元璋大笑一声:“好,皇宫外那座宅子,咱一直为卿留着,就是希望有天能再次和卿好好聊聊。
西溪先生也来了,现就在翰林院,卿要不要去看看?”
[鲍恂,这老家伙也来了?看来正旦大朝一事,让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安然轻轻点头:“草民正想向西溪先生请教一二。”
“那就走吧!”
去翰林院的路途不远也不近,路上安然向朱元璋问起了方时:
“陛下,听说方司柬年仅十九,是否传闻有误?”
“没错,还是太年轻,说话有时候都不经过脑子。”
“年轻时都这样,历练多了就会好。”
朱元璋轻轻一叹:“这小子确实有才,不过有个缺点,让人恨得牙痒痒。”
“什么缺点?”
“用计谋总喜欢往族谱上靠,仿佛不用族谱,他就会死一样。”
“……”
安然想到了胡惟庸案的那些官员,又想到魏国公吃霸王餐事迹,心中开始吐槽。
[我说呢,,陛下的性子怎么会想出这么阴损的招。]
很快朱元璋几人来到翰林院,刚进去就听见里面吵吵嚷嚷的声音。
“学而时习之,单单这一句四书章句集注,就有四种意思,吾等又如何选择。”
“自然以朱子解释为主。”
方时的声音也在此时从屋内响起:
“不行,一切当以大明国情来说,事事向历代学习,又时时习之有何意义?
面对时事不同,前代经验有些可行,更多的是不可行。
当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所学则在我’,以此解释。
这些读书人,将来面对的是其治下数万、数十万的百姓,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要躬身实行才可能解决问题。”
“我觉得有理,今天夸夸其谈之辈甚多,必须要遏制这种浮夸之风。”
“自从蒙元开科取士以来,天下士子已经学了将近百年,如此一来对那些学子不公平。”
方时冷声喝道:“这世间本就没有公平,为了大明,有些人必须牺牲。
更何况,这也是四书章句集注内容,他们若是连这都不记得,已经说明他没有用心。”
听闻此言,所有人目光转向
“舅舅,那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对付蓝玉?
蓝玉这家伙一大堆把柄,直接弹劾蓝玉就好,何必拐这么大的弯?”
朱元璋轻蔑一笑:“不管什么目的,等蓝封进京就知道了。
钱唐那老家伙是为了大明安稳,所以弄出朱襄氏,咱还能放过他。
可这些人,能把蓝封牵扯进来,不是为了权力就是为土地,咱可不会轻易放过。
文忠,你就按标儿说的去做。”
“是,舅舅。”
“文忠,听说九江最近做的不错,咱想着让他先去天策卫当个千户,你觉得怎么样。”
李文忠苦笑出声:“舅舅,你是被这小子给骗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还一直自诩谪仙降世。
别说千户,就是百户他都当不了,还是让他在国子监多学学。”
“有你这么说儿子的吗?”
朱元璋呵斥出声:“咱就觉得他很好,虽然性格跳脱些,却从未违反律法。
你再看看其他勋贵之子,有几个能比的上九江,这事就这么决定。
咱给他犯错的机会,只有犯错,才会成才。”
“得,你既是陛下又是舅舅,我能说什么?”
“嘿嘿!”
朱元璋咧嘴笑道:“咱不会看错,九江确实有才,你就等着看吧。”
朱元璋确实很看好李景隆,年轻一辈中他最看好的就是徐家大公子和李景隆。
还有一些像常茂这样的,虽然不算大才,也还不错,这些都是他给朱标留下的班底。
至于像华中、唐敬祖这样的,朱元璋是一点也瞧不上。
几人谈话之际,一名内侍走了进来:
“陛下,前御史中丞安然求见!”
“快请进来!”
朱元璋急忙起身迎接,刚走到殿外,便看到安然缓缓走来。
“拜见陛下!”
“免礼!”
望着安然两鬓斑白的头发,朱元璋扶起安然:
“安卿是来帮咱的吗?”
“听说陛下诏天下大儒进京编修历代经典,草民便来应天毛遂自荐,希望也能名留后世。”
朱元璋将安然领进殿内,特意安排一个靠近主位的位置给安然,随后走向主位:
“有你这话,咱本该放心,可最近王春官请辞回乡,咱还是希望你能来做这四辅官。”
安然淡淡一笑:“总归都是为了大明,去哪里草民都甘之如饴。”
“哈哈……”
朱元璋大笑一声:“好,皇宫外那座宅子,咱一直为卿留着,就是希望有天能再次和卿好好聊聊。
西溪先生也来了,现就在翰林院,卿要不要去看看?”
[鲍恂,这老家伙也来了?看来正旦大朝一事,让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安然轻轻点头:“草民正想向西溪先生请教一二。”
“那就走吧!”
去翰林院的路途不远也不近,路上安然向朱元璋问起了方时:
“陛下,听说方司柬年仅十九,是否传闻有误?”
“没错,还是太年轻,说话有时候都不经过脑子。”
“年轻时都这样,历练多了就会好。”
朱元璋轻轻一叹:“这小子确实有才,不过有个缺点,让人恨得牙痒痒。”
“什么缺点?”
“用计谋总喜欢往族谱上靠,仿佛不用族谱,他就会死一样。”
“……”
安然想到了胡惟庸案的那些官员,又想到魏国公吃霸王餐事迹,心中开始吐槽。
[我说呢,,陛下的性子怎么会想出这么阴损的招。]
很快朱元璋几人来到翰林院,刚进去就听见里面吵吵嚷嚷的声音。
“学而时习之,单单这一句四书章句集注,就有四种意思,吾等又如何选择。”
“自然以朱子解释为主。”
方时的声音也在此时从屋内响起:
“不行,一切当以大明国情来说,事事向历代学习,又时时习之有何意义?
面对时事不同,前代经验有些可行,更多的是不可行。
当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所学则在我’,以此解释。
这些读书人,将来面对的是其治下数万、数十万的百姓,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要躬身实行才可能解决问题。”
“我觉得有理,今天夸夸其谈之辈甚多,必须要遏制这种浮夸之风。”
“自从蒙元开科取士以来,天下士子已经学了将近百年,如此一来对那些学子不公平。”
方时冷声喝道:“这世间本就没有公平,为了大明,有些人必须牺牲。
更何况,这也是四书章句集注内容,他们若是连这都不记得,已经说明他没有用心。”
听闻此言,所有人目光转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