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这是亲兄弟(1/2)
大明邸报第一期早已准备好,方时极力劝阻要等第二期写完才开始发放。
在其看来,第一期内容完全不足以吸引人,第二有了反派后,才能让人念念不忘。
这日,邸报第二期准备完毕,韩宜可叫来了方时,商量下发放日期。
“方司柬,什么时候发放邸报?”
方时看着邸报上钱唐文章,笑着回应:
“随时可以,算算时间开封那边快来信了,第三期也差不多可以准备了。
等这两期邸报发放完毕,宣承部也算开头,下官得回翰林院了。”
“你那篇文章可没人写的出来,这么快就想撂挑子不干?”
“这篇文章我会一直写,直到灾情结束。”
韩宜可微微颔首,随后转移话题:“范尚书被免职了,我总觉得事有蹊跷。”
“户部范尚书?为何被免职?”
“救灾粮草数量与账面不符,被人弹劾,范敏自己也认罪了。”
对于范敏,方时并不了解,也不在乎,随口回了句:
“为何说事有蹊跷?”
韩宜可低头看着地面,眼中满是狐疑:
“一个数字不符就被人弹劾,这本身就令人怀疑,弹劾之人还和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宣承部刚成立,所有人都铆足劲往这里钻,范尚书却激流而退,他那些好友个个都远离宣承部。”
方时抬头,一脸认真看向韩宜可:
“只要陛下还在,所有牛鬼蛇神都会隐藏起来,他们看不清下官的计划,只能等待时机,给下官致命一击。
下官也需要时间来做准备,所以对于土地、官场我从来不去动。
范尚书支持变法也好、不支持也罢,对下官来说都没有影响。
他们目前唯一能做的是慢慢渗透宣承部,以期变法时宣承部能成为他们的力量。”
“你就不怕他们狗急跳墙,对你出手?”
“第一次出手没能杀了我,暂时不会出手。”
话虽如此说,方时却从不敢把自己立于危墙之下,一直将自己处于人群中。
往日还会时不时去郊外,被刺之后便没再去了。
与此同时,吴沉家中来了个年轻人,二十三、四岁的模样,却给人一种异常沉稳的感觉,一行一止更是端庄肃穆,古之儒家君子也不过如此。
“希直,本想着明年再将你推荐给陛下,可惜老夫身子每况愈下,只能自作主张,先召你入京。”
方孝儒目不斜视,整个人坐在椅子上,犹如一具尸体般,连衣服都纹丝不动。
要不是嘴巴发出声音,所有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一具尸体:
“学生之志是时世之太平,早出仕学生便在朝堂中出力,晚出仕学生便在乡间宣扬仁义之道。”
吴沉满意点点头:“不愧是濂溪先生的弟子,比起东宫方司柬也不遑多让。”
“是方时方司柬吗?此人名声在士林中并不好,其真正为人如何?”
吴沉端起茶杯,轻轻抿了口,才缓缓出声:
“成王败寇!其人注重结果,不在乎过程手段。
军队、编修经典、宣承部等等,都只是他完成志向的手段。
加之其精通百家学说,就算是老夫也猜不出他的计划。”
方孝儒脸色不变:“不以仁义达太平,人欲必会毁掉盛世,学生想见见方司柬。”
“见了也没用。”
吴沉轻微摇头:“其志向坚定,不是一句两句能劝的住。
就算劝的动,陛下也不会允许其半路而废。”
“学生还是想见见,不管有没有用,见一面总比没见面好。”
看着方孝孺眼神中的坚定,吴沉轻叹一声:
“等我向永昌侯府递个拜帖,看看他什么时候有空。
此人精通易学,言行之间恪守时位,万万不可因为今日所说之话,便认为这就是他。”
方孝儒眼神变了,带着狐疑看向吴沉:
“人如其名?处于什么方位、处于什么时间,便做什么事讲什么话吗?”
“是!”
吴沉一脸严肃:“正旦大朝上所说的志向,我相信不会是他最终志向。
你想完成自己志向,只能通过太子殿下,而太子殿下也师从濂溪先生又与你年纪相当,这是你的优势。”
吴沉也是无法,自己的身体怎么样,他自己知道。
他已经无法撑到朱标登基,只能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方孝儒和他儿子身上。
[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方司柬还是没有脱离性本善之论,居然没有删减孟子一书。]
[仁义礼智信全没,如此情况下,只能用荀子的礼法之制,才能将礼智信重新注入百姓心中。]
[方孝儒这个下一代浙东学派领头人,希望不会让我失望,可以与方司柬两败俱伤。]
[
在其看来,第一期内容完全不足以吸引人,第二有了反派后,才能让人念念不忘。
这日,邸报第二期准备完毕,韩宜可叫来了方时,商量下发放日期。
“方司柬,什么时候发放邸报?”
方时看着邸报上钱唐文章,笑着回应:
“随时可以,算算时间开封那边快来信了,第三期也差不多可以准备了。
等这两期邸报发放完毕,宣承部也算开头,下官得回翰林院了。”
“你那篇文章可没人写的出来,这么快就想撂挑子不干?”
“这篇文章我会一直写,直到灾情结束。”
韩宜可微微颔首,随后转移话题:“范尚书被免职了,我总觉得事有蹊跷。”
“户部范尚书?为何被免职?”
“救灾粮草数量与账面不符,被人弹劾,范敏自己也认罪了。”
对于范敏,方时并不了解,也不在乎,随口回了句:
“为何说事有蹊跷?”
韩宜可低头看着地面,眼中满是狐疑:
“一个数字不符就被人弹劾,这本身就令人怀疑,弹劾之人还和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宣承部刚成立,所有人都铆足劲往这里钻,范尚书却激流而退,他那些好友个个都远离宣承部。”
方时抬头,一脸认真看向韩宜可:
“只要陛下还在,所有牛鬼蛇神都会隐藏起来,他们看不清下官的计划,只能等待时机,给下官致命一击。
下官也需要时间来做准备,所以对于土地、官场我从来不去动。
范尚书支持变法也好、不支持也罢,对下官来说都没有影响。
他们目前唯一能做的是慢慢渗透宣承部,以期变法时宣承部能成为他们的力量。”
“你就不怕他们狗急跳墙,对你出手?”
“第一次出手没能杀了我,暂时不会出手。”
话虽如此说,方时却从不敢把自己立于危墙之下,一直将自己处于人群中。
往日还会时不时去郊外,被刺之后便没再去了。
与此同时,吴沉家中来了个年轻人,二十三、四岁的模样,却给人一种异常沉稳的感觉,一行一止更是端庄肃穆,古之儒家君子也不过如此。
“希直,本想着明年再将你推荐给陛下,可惜老夫身子每况愈下,只能自作主张,先召你入京。”
方孝儒目不斜视,整个人坐在椅子上,犹如一具尸体般,连衣服都纹丝不动。
要不是嘴巴发出声音,所有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一具尸体:
“学生之志是时世之太平,早出仕学生便在朝堂中出力,晚出仕学生便在乡间宣扬仁义之道。”
吴沉满意点点头:“不愧是濂溪先生的弟子,比起东宫方司柬也不遑多让。”
“是方时方司柬吗?此人名声在士林中并不好,其真正为人如何?”
吴沉端起茶杯,轻轻抿了口,才缓缓出声:
“成王败寇!其人注重结果,不在乎过程手段。
军队、编修经典、宣承部等等,都只是他完成志向的手段。
加之其精通百家学说,就算是老夫也猜不出他的计划。”
方孝儒脸色不变:“不以仁义达太平,人欲必会毁掉盛世,学生想见见方司柬。”
“见了也没用。”
吴沉轻微摇头:“其志向坚定,不是一句两句能劝的住。
就算劝的动,陛下也不会允许其半路而废。”
“学生还是想见见,不管有没有用,见一面总比没见面好。”
看着方孝孺眼神中的坚定,吴沉轻叹一声:
“等我向永昌侯府递个拜帖,看看他什么时候有空。
此人精通易学,言行之间恪守时位,万万不可因为今日所说之话,便认为这就是他。”
方孝儒眼神变了,带着狐疑看向吴沉:
“人如其名?处于什么方位、处于什么时间,便做什么事讲什么话吗?”
“是!”
吴沉一脸严肃:“正旦大朝上所说的志向,我相信不会是他最终志向。
你想完成自己志向,只能通过太子殿下,而太子殿下也师从濂溪先生又与你年纪相当,这是你的优势。”
吴沉也是无法,自己的身体怎么样,他自己知道。
他已经无法撑到朱标登基,只能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方孝儒和他儿子身上。
[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方司柬还是没有脱离性本善之论,居然没有删减孟子一书。]
[仁义礼智信全没,如此情况下,只能用荀子的礼法之制,才能将礼智信重新注入百姓心中。]
[方孝儒这个下一代浙东学派领头人,希望不会让我失望,可以与方司柬两败俱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