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承志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等百官到齐后,朱元璋也在龙椅上坐下。

    “恭惟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圣躬万福!”

    “免礼!”

    话音落下,早朝上开始讨论政务,只是很多官员将目光时不时瞥向方时。

    而方时则低垂头颅,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睡着了。

    一个时辰后,朱同走出队列,朗声开口:

    “臣宣承部左侍郎朱同启奏陛下,林盛弑父一事经福建宣承司传扬,福建布政司百姓议论纷纷,民情沸腾。

    敢问陛下,是否令福建宣承司收回邸报,重新引导百姓?”

    “不用!将此事传遍大明,警醒天下官员!”

    “臣遵旨!”

    朱元璋对一旁内侍招了招手,随后从其手中接过奏疏,对着下方众臣扬了扬手中奏疏,冷声开口:

    “这是建安县令张淮的奏疏,此奏疏说了林盛弑父的前因后果以及县衙对林盛的处置。

    你们都看看,看完后告诉咱,张淮到底犯了什么错。”

    说着,将奏疏扔到赵好德面前。

    听到张淮两个字,方时整个人瞬间清醒,眼神不自觉飘向赵好德身上。

    这份奏疏他没看过,也需要了解张淮到底在上面写了什么。

    奏疏很快就到方时手上,快速阅览一遍后,方时松了一口气。

    [和自己想的差不多,儒学确实没有任何作为,张淮也没有实事求是,直接以道德标准判罚。]

    见无人说话,薛祥忍不住开口:

    “启奏陛下,臣以为张县令所做出的判罚完全符合礼义、律法。

    不管有何前因,林盛弑父一举事实摆在眼前,为了防止此事再次发生,当处以极刑!”

    闻言,朱元璋虎目一瞪:“咱说了,张淮在此案中犯了什么错,而不是让你们继续辩论。”

    薛祥表情一滞,轻声说道:“臣并没有发现有什么错漏!”

    “哼!不会就好好听着!”

    说完,朱元璋看向其他人,冷声开口:

    “你们呢?看出来了没有?”

    刑部尚书刘敏扫了眼四周,随后走出队列:

    “臣认为张淮没有附上林远死亡原因,寥寥两句不足以说明,林远一定是被林盛所杀。

    林盛身体如何、石头是否尖锐、林远身体如何等等,均未说清。

    既然林远因为细盐配方对其女下手,那么是否有他人因为配方对林远下手。

    因此,微臣以为当先查明林远身死真相,才能知道如何做出处罚!”

    “听听!都听听!”

    朱元璋满眼赞赏:“这才是真正的官员,刑部派几个人去福建,查清林远身死真相。”

    “微臣遵旨!”

    “子弑父、臣弑君,非一旦一夕之故!你们只看到林盛弑父,咱却看到儒学和县衙的不作为。”

    说到这,朱元璋顿了顿,不动声色扫了眼众人反应,随后才继续开口:

    “建安县儒学,没有查清林盛家中情况,没有及时做出应对,这是失职。

    张淮身为县令,没有查清案情便做出判罚,这也是失职。

    母杀子、子弑父,这两件事足以说明各府县官员、各地教谕没有做好本职。

    咱还是那句话,当如何防止此事再次发生,所有人都说说!”

    此话一出,奉天殿内再次陷入寂静,这些官员不是想不到办法,而是这种人性之事,任何办法都无用。

    “砰!”

    朱元璋重重拍了下座椅扶手,猛得站起身怒吼:

    “都哑巴了!平常不是说得很大声!”

    “陛下恕罪!”

    “很好!都不说是吧!”

    朱元璋冷笑一声,随后对着方时大吼:

    “方司柬,你来说!”

    闻言,所有人猛得将目光转向方时,他们都差点忘了方时也在。

    方时走出队列,朗声说道:

    “启奏陛下,君子曰:学不可已也,各地县令大多未接触过政务,对于审案、岁赋、徭役、风俗人情等事,并没有经过学习,才会发生各种意外。

    儒学亦是如此,由于科举取士,所有学官大多只会关心学子才华,对于德行和内心会相对忽略。

    因此,微臣认为,儒学提举司应当改制!”

    所有人都懵了,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好好的儒学提举司怎么要改制?不是再说各地县令吗?

    赵好德更是直接问出声:“方司柬,儒学还能怎么改制?与各地知县何干?”

    方时深吸一口气,而后拔高声音,语气肃然:

    “孟子言:夫志,气之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礼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学不勤、不致其道!

    林盛弑父,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