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分析利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面临问题,无法解决时,很多人都会去求神拜佛,这不是迷信而是大脑做出的最优选择。

    百姓需要这个东西,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而官员不同,他们遇到问题只能想办法解决。

    编修经典已经接近尾声,辽东那地方过不了多久也会回来,方时需要加快速度,为大明改革土地制度做准备。

    次日一早,方时便带着奏疏前往东宫,这次在东宫,他见到数年不见的朱雄英。

    眼前的朱雄英给人一种初露锋芒的感觉,小麦色的皮肤让方时心安。

    “拜见太子殿下、皇长孙殿下。”

    “免礼!”

    朱雄英对于方时印象深刻,不仅仅小时候的教导,还因为叶书时不时提到方时。

    “方师叔,雄英最近在读易经,有个问题想请教师叔。”

    方时眉毛挑了挑,一脸惊讶:“易经?殿下这学的有点快。”

    朱标在一旁解释:“入门而已!孤也不建议他这么早就开始学,不过安行先生说可以先入门,等再大点再学易理。”

    “原来如此!”

    方时笑着开口:“皇长孙殿下请说!”

    “为何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经与其他所有书籍都不同,看它要以辞取象、而后以象取意。

    何为象?你我站在一起谈话,在别人眼中就是象,也就是景象。”

    说到这,方时转身指向殿外:“殿下现在看天空,能看到什么?”

    “大日!”

    “这就是象,也就是立天之道的阳,阴则是没有太阳时的场景。

    大地的现象则是泥土和河流,这就是刚与柔;人表现出的现象是仁与义,这就是立人之道。

    在孔圣人看来,只有仁义才能成为人,这才有了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朱雄英脸露思索状:“你的意思是说,立人之道是圣人所言,并不一定正确?”

    [说的好!真他娘聪明!]

    方时眼神亮起:“这是圣人的标准或者说是儒家的标准,这标准不一定是真的。

    殿下学易只需记住一点即可,或者说只要学易的一点即可。”

    “什么?”

    “天下万事万物不是非黑即白,遇到事,先从阳的一面看,再从阴的一面看,阴多阳少一面还可以看、阳多阴少一面还可以看。

    易理、易数、易象都可以不必学,殿下需知道看清一个卦,还要看错综复杂四卦,看清一件事也需要从多方面去看。

    就比如读书一事,殿下认为是好是坏?”

    “好事啊!”

    “读书的坏处呢?”

    朱雄英懵了,所有人都告诉他读书只有好处,他也这么认为。

    见到朱雄英的表情,方时就知道他暂时没想过,轻声开口:

    “殿下可以试着想想有什么坏处,从当下、将来的角度去思考好处和坏处,然后做出抉择,并写下做出抉择的原因。

    以后遇到任何事,都可以这么做,久而久之,殿下便懂得如何分析利弊。”

    “行!我现在就回去想想。”

    说完,朱雄英对朱标躬身行礼:“爹,我先走了,你们慢慢聊。”

    “去吧!别忘了带你二弟去练武。”

    “嗯!”

    等朱雄英走后,朱标才缓缓开口:

    “雄英有个缺点,说话做事总是直来直去,能够让人轻易猜出他心中所想,说了很多遍就是改不了。”

    “无需去改!”

    “何意?”

    方时轻声解释:“只要军心、民心在皇长孙殿下身上,直来直去又何妨?

    况且殿下还年轻,经历事情多了,自然而然会有所改变,不必急于一时。”

    “也对!你的章程写好了?”

    方时从袖口掏出章程递了过去,脸色也变得严肃:

    “云南土地之制是否可行还需要时间校验,这期间臣准备改革户部、工部和刑部。

    基层官员要充足、豪绅地主也要给他们找个出路,勋贵、百官、富户都需要安排。”

    看着手中章程,朱标脸色渐渐凝重,语气也变得低沉:

    “先不说你的提议能不能成,攀比之风一旦形成便难以压制,以后该怎么办?

    虽有海外诸国粮食来弥补大明,然而大明国内产量不足,这不行。”

    “大明产粮足够,只是大多没有拿出来流通,只要让地主知道粮食的利益没有其他高,自然不会去过多关注粮食。

    中原不必云南,中原百姓也不比云南百姓,大明将士不可能一下子全屠了反抗者。”

    朱标缓缓放下奏疏:“行!按你说的去做,有一点你得注意。

    上行下效,风气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魏晋的风气,万万不可在大明流传。”

    “臣明白!必然不会让朝廷陷入玄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